近日,河南,一名小伙子在饭馆用餐,邻桌坐着一对父子,男孩大约10来岁。而接下来他们的对话,让小伙子思绪万千,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小男孩突然抬头问:“爸爸,咱们这儿结婚都要彩礼吗?”“要的呀!”爸爸放下手中的筷子,笑着回答道。小男孩立刻追问道:“那得多少钱?1块钱够不够?” 小伙子心想,父亲不会说“十万八万”吧!要么就皱着眉头催促“快吃饭,别多嘴”。毕竟在我的印象里,中式父子间总带着点紧绷的距离感,尤其面对这类“超龄问题”,大多是敷衍或说教。 可男孩爸爸只是爽朗得笑了笑,耐心地解释道:“哪有那么多,10块就够了。”男孩眼睛一亮,继续追问道:“那你和妈妈结婚,也花了10块吗?” “我们那时候不一样,得几千到一万呢!”爸爸回答完,顺便问了一句:“你怎么突然问这个?是想买什么东西,需要钱了吗?”男孩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歪着脑袋盘算着:“那1万块,要存好久吧?” 爸爸没有追问儿子的小心思,而是把话题引向了更重要的事。他明白,刻意找时间谈心,孩子未必听得进去,但趁着他开口时引导,效果会好得多。 “要是想要钱,一定要跟爸妈说,千万别撒谎,只要是合理的需求,我们都会满足你。”爸爸意味深长地解释道。 小伙子的目光看向远方,想起老家年迈的父亲,想起他俩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不由思绪万千。 小男孩突然兴奋地说,长大了想当一名军人——想来他爸爸当过兵,才让他有了这份向往。 果不其然,爸爸接着说:“想当兵可得控制体重,太胖的话,体检第一步就过不了。”爸爸的话没有生硬的道理,只顺着孩子的兴趣,把该懂的事自然讲给他听。 这一幕让小伙子想起了他的童年,和父亲吃饭时,耳边不是“快吃饭,别说话”的呵斥,就是不顾他能否听懂的单向说教。 小伙子表示,像这样平等松弛、能接住孩子所有奇思妙想的父子关系,实在太难得了。长大后慢慢懂得父辈的不易,或许是大多数人的成长轨迹。但我忽然觉得,那些长大后才领悟的道理和体贴,远不如小时候就拥有这样这样一场温暖的、面对面的交流,来得更踏实,更幸福。 看了视频,这对父子的聊天太戳人了吧!你看这爸爸没把孩子的“幼稚问题”当玩笑,反而顺着他的认知说“10块够了”,既没有打击孩子的好奇心,又没把成人世界的复杂直接抛给他,爸爸的情商真的绝了。 换作很多家长,要么嫌孩子瞎问,要么直接上“十万八万”的现实暴击,可这爸爸偏不——他先接住孩子的话,再轻轻递个台阶问“是不是需要钱”,既没戳破孩子的小心思,又悄悄关心了他,这种松弛感真的太难得! 后面聊“当军人”那段更妙,没说“你得努力”这种空话,而是顺着兴趣提“控制体重”,把道理依附在孩子在乎的事儿里,比硬邦邦的说教管用一百倍。这哪像聊天呀!是把“尊重”揉进了日常里。 对比咱们小时候,饭桌上要么是“快吃别说话”,要么是爸妈自顾自讲大道理,根本没人愿意蹲下来听咱那点“没用的小心思”。现在才懂,好的亲子关系不是“我教你”,而是“我陪你聊”。 其实养孩子哪有那么多“技巧”啊!无非是把孩子当平等的人,别着急否定他的奇奇怪怪,别忙着灌输你的大道理,像朋友那样顺着话头聊下去,日子久了,孩子自然愿意把心掏给你。(来源: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