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复制伊朗的无人机上发现中国产卫星导航天线 10月24日,呼号为“闪电”的乌克

往事趣谈纪录 2025-10-25 14:27:36

俄复制伊朗的无人机上发现中国产卫星导航天线 10月24日,呼号为“闪电”的乌克兰无线电技术专家谢尔盖·别斯克列斯特诺夫展示了10 月 8 日刚装上中国产卫星导航天线的 “沙赫德”,7 天后就被击落,这周转速度比快递还快,压根不像从库存里翻出来的老货。 先看这天线本身,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早不是小打小闹,2024 年整个行业产值都飙到了 575.8 亿元,光核心的芯片、终端设备产值就有 169.9 亿元。 北斗相关产品更是卖到了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 30 多个国家都建了北斗的地面站,秘鲁的港口还用上了 “北斗 + 5G” 的技术,民用导航部件的流通性本就极强,顺着贸易网流到哪里都不奇怪。 再看 “沙赫德” 这无人机的底子,伊朗设计时就没打算用多高端的配置,靠的是卫星加惯性制导,原本装的就是 GPS 或格洛纳斯的民用模块,换成中国产天线纯属常规操作。 这玩意儿成本才 2 万到 7 万美元,比俄军的 “口径” 导弹便宜 50 倍,本来就是当消耗品用的,自然不会花大价钱搞专用部件。 而且现在俄军每月要造 5000 架这类无人机,2023 年底还只有月产 2000 架的规模,突然扩产三倍多,供应链肯定得找最省心的路子,中国民用零部件刚好踩中了 “便宜、能快速供货” 的点,欧洲的军用芯片排期要等三个月,中国工厂一周就能出样开产,换谁都知道怎么选。 乌克兰这边的拦截数据更能说明问题,他们的 “蜇刺” 拦截机才卖 2500 美元,都已经打下 400 多架 “沙赫德” 了,之前还有过单晚击落 150 架的记录,2024 年 11 月俄军一晚就发射 145 架,西方甚至预测他们很快要做到单夜投 2000 架。 这么算下来,每月 5000 架的产能看着多,其实刚下线就得往前线送,根本存不住。顿巴斯平原上早就有这奇观,不管俄军的 Orlan-10 还是乌军的 FPV 无人机,拆开电路板十有八九能看见 “中国制造”,两边打得起劲,用的却是同个源头的零件。 这背后是条成熟的灰色链条,中国厂家按民用标准生产,报关单上写着 “农业设备部件”,先卖给中亚贸易公司,转个三四手就到了战场,海关想追都追不上。 中国占全球 35% 的工业产出,2024 年装的工业机器人占全球一半以上,扩产速度没人能比,有家农用无人机厂收到前线反馈,改改电池算法和电磁屏蔽,立马就成了战场抢手货,这种灵活度刚好满足 “现产现用” 的需求。 俄军 2025 年要让无人作战系统占装备比例超 30%,可制裁下拿不到足够军用部件,只能靠民用零件凑数,刚装完天线的无人机直接拉去发射,说白了就是库存根本撑不起消耗。 谢尔盖看到的天线不过是冰山一角,战场早就成了中国民用零部件的 “试验场”,厂家甚至会接前线工程师的咨询,调整参数适应高海拔环境。 这种 “生产 - 投放 - 击落” 的快循环,刚好印证了所谓的库存只是假象,毕竟要是真有储备,犯不着让刚下线的无人机带着新鲜出炉的天线,一周内就完成 “出生到陨落” 的全过程,说到底还是产能跟不上损耗,只能靠中国供应链的速度填窟窿。

0 阅读:5

猜你喜欢

往事趣谈纪录

往事趣谈纪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