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大豆:突然不香了! 巴西大豆,今年又是大丰收!偏偏这个时候,他们突然“坐地起价”大涨价!国内的采购商集体按下“暂停键”,不同他们“玩了”。 做了12年大豆采购的老陈,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报价单,手指把鼠标攥得发白。9月还每吨500美元的巴西大豆,10月直接飙到700美元,涨幅快到80%了。他对着电话吼了句“这不是抢钱吗”,挂了巴西供应商的通话,桌上的咖啡早凉透了。 老陈太清楚这行的门道。前几年中美贸易调整后,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一路冲到80%,9月更是高达93%。他去年光是给自家油厂采购巴西大豆就花了3个亿,仓库里一半的存货都印着“巴西原产”。可这次涨价,根本不是真缺粮。 他翻出巴西国家商品供应公司的报告,上面明明白白写着今年产量1.68亿吨,创了新高。所谓的“减产”不过是炒作——北部暴雨耽误了15%的收割,南部干旱让单产降了2%,这点波动根本影响不了全局。真正的猫腻在物流和人心上。 9月巴西卡车司机罢工,圣保罗港堆了200万吨大豆,每天滞港费就120万美元。这些成本被巴西粮商全算在了中国买家头上,更气人的是,他们给欧洲的报价还便宜20美元一吨。老陈跟对方掰扯,人家直接甩话:“你们现在没别的地方买。” 这话戳中过老陈的顾虑,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当天就拉了个采购群,几百家粮油企业半天就达成共识——12月和明年1月的船期,一单不接。涉及的800万吨订单,相当于巴西每月对华出口量的七成。 老陈没闲着,转身就拨通了阿根廷供应商的电话。那边刚取消大豆出口税,48小时内就敲定了130万吨订单,到岸价比巴西便宜不少。他还查了国家粮食局的数据,光是东北的战略储备就有200多万吨,刚投放150万吨,市场价立马降了4.3%。 更稳的是替代渠道早铺好了。老陈的油厂今年用菜籽粕、棉籽粕替代豆粕的比例提到了22%,一年能省1800万吨大豆。加拿大的订单也增了20%,乌拉圭、俄罗斯的大豆都在陆续到港。这些底牌,老陈早摸得门清。 上周刷新闻,看到巴西桑托斯港的货轮排起长队,豆农院子里堆着卖不出去的大豆,老陈没觉得解气,只叹了口气。他跟下属说:“我们不是不买,是不买虚高的价。”听说已经有巴西粮商悄悄降了0.5美元/蒲式耳,试探市场反应。 说到底,巴西是打错了算盘。他们以为攥着80%的市场份额就能拿捏人,忘了中国早把供应链铺成了一张网。粮食贸易拼的是诚信,不是短期的垄断底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