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办公室的保险柜被打开,里面没有关乎物理界终极奥秘的机密手稿,没有价值连城的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0-26 11:55:34

杨振宁办公室的保险柜被打开,里面没有关乎物理界终极奥秘的机密手稿,没有价值连城的Nobel奖章复刻品,只有一张四百万美元的存单。   这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杨振宁咬牙卖掉美国纽约房产换来的。那房子是他在海外几十年攒下的家当,从刚去美国做研究时的小公寓,慢慢换成的带院子的住宅,里里外外都是他和家人生活的痕迹。   没人会把安身立命的家当随便变现,尤其对年过七旬的杨振宁来说,这套房子承载的不仅是居住记忆,更是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任教数十年的体面与保障。   但九十年代的中国科研界,正急需这样一笔“救命钱”,这笔卖房所得便成了最直接的支撑。   按1996年的汇率计算,1美元可兑换8.32元人民币,四百万美元换算下来就是3328万元人民币。   这在当时是什么概念?199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足4900元,这笔钱相当于近7000个普通人全年的收入总和。   而同期国内高校科研经费普遍紧张,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刚成立时,连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的经费都要四处筹措,杨振宁曾为这事亲自筹集两万美元,还特意换成20美元的零钱背着回国,生怕工作人员换钞不便。相比之下,四百万美元的体量,足以支撑起更大规模的科研布局。   这笔钱的流向,藏着杨振宁对国内科研的深层考量。早在1986年,他就应陈省身邀请,帮南开大学建起理论物理研究室,不仅请来俄罗斯院士法捷耶夫坐镇指导,还让其弟子在南开常驻一年带教团队。   到了九十年代,他更清晰地意识到,要让中国物理研究追上国际水平,光靠零散指导不够,得有系统性的平台和人才培养机制。   1996年清华筹备高等研究中心时,他立刻着手在美国注册清华北美基金会,1998年又在香港成立对应的基金会,四百万美元存单正是这些基金会初期运转的核心资金之一。   这些资金的使用远比想象中务实。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薛康、孙昌璞、苏刚三位博士,毕业后全靠这笔钱资助,去杨振宁海外的研究所深造一年,回国后都成了物理领域的中坚力量。   清华高研中心刚起步时,他不仅捐出这笔钱的一部分,还把自己在清华的全部工资也投了进去,连从香港运来的计算机、打印机都是用这笔资金购置的。   更具远见的是,1990年他建议研制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前期调研和论证经费也出自这类资金储备,最终2017年大连化物所建成世界领先的装置,源头就在这笔卖房钱的支撑。   很少有人知道,这张存单背后还有汇率波动的隐忧。九十年代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调整,1990年末还是1比5.22,到1997年就变成1比8.29,短短七年贬值近六成。   杨振宁选择在九十年代中期卖房换美元存单,既规避了后续汇率风险,也保证资金能稳定用于国际交流——请迈克尔・阿蒂亚、邓肯・霍尔丹等国际大师来华讲座,支付海外专家咨询费,都需要坚挺的外汇。这种精打细算,和他帮南开筹备会议时换零钱的细致如出一辙。   比起藏诺奖复刻品,这张存单藏着更实在的底气。那些年他频繁往返中美,有时一年去南开三次,从研究方向规划到博士生招生亲自把关,靠的不仅是学术声望,更是这笔资金带来的主动权。   不用等国家拨款到位,不用看赞助商脸色,想请哪个领域的权威就直接发邀请,想资助哪个有潜力的学生就立刻安排,这种自由度在当时的科研环境里尤为珍贵。   直到2003年他定居清华时,高研中心已能吸引姚期智这样的顶尖人才加盟,追根溯源仍离不开那张存单奠定的基础。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