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

史叔温情 2025-10-26 15:08:36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如果有人问熊德龙:“你的祖国是哪里?”这个高鼻深目的外国人一定会斩钉截铁地回答:“中国!”这不是在开玩笑,熊德龙这个名字背后是一个让无数中国人动容的故事。一个生来没有一滴中国血的人,却把整颗心都献给了中国。 1947年,一个印度婴儿被一对华侨夫妇领养。夫妻俩老家是广东梅州的,在异国他乡经营着一间小面点店,每天清晨顶着夜色送面包谋生。家境虽然贫寒,但却给了这个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中华文化的根。   养父熊如旦还给孩子起了个颇有中国风的名字“熊德龙”,还教他说家乡话,送他上华文学校,教导他要知恩图报。   熊德龙14岁时,同学因他的长相嘲笑他“不是中国人”,平日里温和的养母当即带着他找上门讨说法,硬让对方道歉。   1963年,养父母的小店生意受挫。16岁的熊德龙看不得养父母如此辛苦,主动提出要辍学打工。   他从海绵厂的学徒做起,看透生意门道后准备自己创业。养父母没有犹豫,卖掉房子给他凑齐了启动资金。这份刻进骨子里的恩情,成了他后来回馈中国的最初动力。   当熊氏集团成长为遍布多国的跨国企业,熊德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到梅州。踏上故土那一刻,乡音入耳,失明的姥姥仅凭触摸就认出他,让他当场落泪:“这里就是我的家,我一定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   从此,熊德龙的慈善脚步遍布中国。在梅州,他目睹了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就捐建了数座大桥;看到教育资源匮乏,他又捐建几十所学校,还设立奖教金;得知偏远地区看病难,医院、敬老院也跟着建了起来。   有人惊叹于他的捐款数额竟然高达四亿元!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收购了美国《国际日报》、创办印尼《国际日报》,都是为了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在洛杉矶的华人聚集的仪式上,熊德龙亲手升起了一面中国国旗。那张轮廓立体的外国面孔与鲜红的旗帜一同定格,让无数中国人深感敬佩。   如今,熊德龙已经七十多岁了。他把人生的大部分时光、绝大部分财富都献给了中国。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地步?答案或许就藏在养母曾教他的《增广贤文》里,藏在姥姥触摸他时指尖的温度里。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中国心华侨慈善事业   信息来源: 央视网|[华人世界]我的中国心-熊德龙 2007.01.24 中国新闻网|“老外”华媒人熊德龙:中国父母给我中国心 2011.09.18 文|墨海 编辑|史叔

0 阅读:4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