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席APEC会议并访韩,这是格局,也是破局。 不少人记得,距离韩国庆州 APEC 峰会开幕不到二十天的时候,韩国舆论还满是焦灼。 中国外交部一句 “多边活动归多边活动,双边会见另议”,让首尔瞬间绷紧了神经 —— 韩国外交部当天就紧急与驻华使馆开视频会,要求 “增加沟通频次,日更情况”。 这种不安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藏着韩国在中美之间的深层困境,直到中国确认参会,这颗悬着的心才落地。 韩国的焦虑,首先源于对美国的被动依附。 特朗普这次亚洲行,把韩国逼到了谈判桌的墙角:要想让美国把对韩汽车关税从 25% 降到 15%,韩国就得答应 3500 亿美元的对美投资。 更憋屈的是军事捆绑,2026 年韩国要承担的驻韩美军军费涨到 1.5192 万亿韩元,比上年增加 8.3%,而美国还动不动拿 “安全保护” 逼它疏远中国。 这种 “被当枪使还捞不到好处” 的滋味,让韩国商界怨声载道:三星、SK 海力士被美国逼着限制对华半导体出口,上半年就少赚 42 亿美元,特斯拉降价又让韩国电动车在美销量暴跌 30%。 但韩国的经济命脉,早就和中国紧紧绑在一起。 今年前三季度中韩贸易额达 1.74 万亿元,中国连续多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 7 月韩国对华出口 110.5 亿美元,直接超过对美出口的 103.3 亿美元,其中半导体出口止跌回升,9 月单月就卖出 87 亿美元。 就连韩国人的餐桌都离不开中国 —— 今年夏天韩国大白菜价格涨超四成,山东出口的泡菜占韩国进口量的 90% 以上,及时缓解了民生压力。 更别说旅游业,中国游客曾是韩国旅游的 “顶梁柱”,可 2025 年前三季度才去 180 万人次,连 2019 年同期一半都不到,商家早就望眼欲穿。这种 “离不了” 的依赖,让韩国既怕得罪美国,更怕失去中国。 其实中国最终决定赴约,压根不是给韩国 “撑场子”,而是算清了多边合作与双边共赢的大账。 APEC 涵盖 21 个经济体,贡献全球 60% 以上 GDP 和近一半贸易额,其 “构建可持续的明天” 主题,正好契合中国关注的 AI 转型、数字合作等议题。 对韩国来说,没有中国参与,这些议题就是空谈 —— 韩国想主导 AI 合作,可三星、SK 海力士搞 AI 芯片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和数据,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更是其技术落地的关键。 就像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泠一指出的,中韩在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优势互补,这种合作不是单方面的恩惠,而是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共生关系。 这步棋的深意,更在于打破中美博弈的僵局。 韩国早就想从美国的牵制中松口气,李在明在会谈后强调 “地区稳定即是经贸稳定”,这话藏着明显的信号 —— 想借中国的力跟美国讨价还价。 中国的主动赴约,恰好给了韩国 “不选边站” 的选项,就像上世纪 70 年代中法建交那样,抓住对方寻求自主发展的需求,用合作打开缺口。 这种智慧,不是争一时意气,而是着眼长远:前三季度中国对 APEC 其他经济体进出口占比达 57.8%,维护多边合作就是维护自身发展利益。 如今再看,韩国的焦虑早已烟消云散,毕竟中国决定出席,让李在明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 这恰恰印证了一个道理:大国博弈的终局不是阵营对抗,而是合作共赢的智慧。 真正的外交远见,从来不是看谁的嗓门大,而是看谁能找准利益的交汇点。 中国这趟庆州之行,既给了韩国喘息的空间,更给亚太国家打了个样 —— 在合作面前,没有永远的附庸,只有永远的共赢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