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现无人机用热成像射杀动物。细思极恐!山西吕梁山沟里,1万元买的马,被70厘米利箭射穿,当场倒地,是无人机,利用热成像在山里逮野猪,晚上误把马当成了野猪,高空射杀!主人很伤心,马是一万元买的,从小养到大,好不容易驯化,白天给游客乘坐,是自己的重要收入来源!现在人已经找到,协商赔偿!无人机高空射出利箭,威力这么大,1斤多重的箭,箭身75厘米,一匹马,都能射穿!这个没人管吗?如果误伤到人怎么办? 先算笔账,那匹马对主人来说不只是1万元的资产。驯化成本、日常喂养开销,再加上靠它拉游客的收入,没了马,等于断了一家人的生计,这份损失远不是赔钱能完全补回来的。 有人说“只是误杀”,可这“误”得太吓人。1斤多重的箭、75厘米的箭身,从高空射下能穿透马身,要是落在人身上,后果不堪设想。山里常有村民或游客穿行,谁能保证下一次不会误中人?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种带热成像和射箭功能的无人机,网上居然不难找到。有些商家甚至把“精准捕猎”当卖点,完全没提使用风险和法律边界。买家随手就能买到,却未必清楚这么用违法。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早有规定,禁止使用禁用工具猎捕野生动物,就算是想打野猪,也得先申请捕猎许可,私自用这种方式捕猎,本身就踩了法律红线。 山西这起事件里,人虽然找到了,可协商赔偿只是第一步。没被曝光的地方,会不会还有人用同样的无人机在山里“捕猎”?那些没造成伤亡的情况,又该怎么监管? 监管的难点就在这里。无人机飞行范围广,尤其是在山区,信号覆盖弱,想实时监控很难。等发现的时候,要么像这次一样出了事故,要么野生动物已经被伤害,事后追责成本太高。 还有热成像功能的误导性。晚上热成像只能显示轮廓,分不清是马还是野猪,使用者要是经验不足,很容易判断失误。可卖家卖设备时,根本不会提醒这种“识别误差”的风险。 说到底,这事不只是“误杀一匹马”那么简单。它暴露了特殊功能无人机监管的漏洞,也敲响了警钟——要是再不收紧这类设备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迟早会出更大的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