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美这次在马来西亚的谈判不同寻常,规则开始由中国制定,特朗普要学会适应。这场10月24日到 27 日在吉隆坡举行的会谈,虽说打着 “沿过往成果推进” 的旗号,实则早已跳出美国甩规则、中国跟着走的老套路,中方攥住了游戏规则的笔,哪怕特朗普心里再不痛快,也只能捏着鼻子适应,而这三天大概率还是逃不开白忙活的结局。 这话说得有点狠,但仔细品品,还真就是这么个味儿。过去几十年,中美之间的博弈,像极了一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考试。 美国是出题老师,拿着“人权”、“贸易逆差”、“知识产权”这些标准试卷,隔三差五就考中国一次。中国呢,则是那个努力答题的学生,有时候解释,有时候辩驳,有时候默默改正,总之,整个考试的节奏和评分标准,都牢牢攥在美国手里。但现在,情况好像变了。 中国不再满足于只当一个答题的学生,它也开始拿出自己的试卷,告诉老师:“来,你也做做我的题。” 这次在吉隆坡的会谈,就是中国递出自己试卷的一次集中展示。你别看官方通报里还是那些“坦诚”、“深入”的客套话,但桌上的空气早就变了味。 以前美国一上来,可能就是单刀直入,要求中国削减多少产能,开放多少市场。现在呢?中方代表可能先不谈这些,而是先把“核心利益”这几个大字摆在桌面上,明确告诉你,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科技发展权,这些是基础题,答不对,后面的附加题一概免谈。 这就相当于,在考试开始前,先划定了不可逾越的考试范围,你美国出的题,只要超出这个范围,我直接判为无效。这就是制定规则,从被动应答,变成了主动设限。 更有意思的是会谈的地点——马来西亚的吉隆坡。这地方选得,本身就充满了弦外之音。它不在华盛顿,也不在北京,而是在东盟的心脏地带。 这传递的信号很明确:中美之间的互动,不再是两家关起门来的私事,而是关乎整个地区乃至世界格局的公事。 中国选择在这里,等于是在告诉美国,你看,我有我的朋友圈,我有我的多边舞台,我不是非跟你不可。这就像两个高手约架,一方不再去对方的擂台,而是说:“来,咱们在中立地带,让全世界都看着打。” 这不仅是自信,更是在争夺道义和舆论的制高点。美国习惯了当世界警察,到处设立“小院高墙”,现在中国反其道而行之,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合纵连横,这让美国那种“一对一”的施压模式,效果大打折扣。 那么,为什么说这三天大概率还是“白忙活”呢?因为双方拿出的试卷,题目和答案完全是两套体系。美国的试卷,核心是“维护美国霸权”,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都必须服务于这个目标。而中国的试卷,核心是“实现民族复兴”,所有问题的出发点,都是不能阻挡这个历史进程。 当两个目标根本性冲突时,谈再多细节,都只是在隔靴搔痒。美国想让中国放弃产业升级,继续当世界工厂,这可能吗?中国想让美国放弃围堵遏制,真心实意地当一个平等的合作伙伴,这可能吗?都不可能。 所以,这几天的会谈,更像是在确认对方的底线,测试对方的决心,而不是寻找共识。谈完了,双方可能都更清楚了对方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但距离达成一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但这“白忙活”就真的一点用没有吗?那也未必。这种看似没有成果的会谈,本身就是一种成果。它像一个安全阀,让两个巨人在激烈碰撞的同时,还保留着一丝沟通的渠道,避免因为误判而酿成真正的灾难。 当双方的军舰在南海相遇,当双方的科技企业在全球市场厮杀,这种高层对话的存在,至少能确保,大家心里都还有根弦,知道对方的底线在哪里,不至于擦枪走火。这是一种“斗而不破”的艺术,虽然辛苦,虽然累,但在当前这个阶段,却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所以,回到最初那句话,“特朗普要学会适应”。这里的“特朗普”,已经不仅仅指某个人,而是代表着美国那种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当唯一规则制定者的思维定式。 他们必须适应一个现实:世界已经变了,那个可以随心所欲捏捏软柿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坐在对面的,是一个同样有实力、有智慧、有自己一套游戏规则的对手。 你出的题,我可以不答;我出的题,你也不能回避。这场在吉隆坡上演的“规则之战”,或许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结果,但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 当那个曾经的学生,开始自信地拿起笔,书写自己的考卷时,整个世界的考场,都将因此而改变。那么,这位习惯了当老师的“特朗普”,又该如何适应这个全新的角色呢?这盘棋,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