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妈彻底破防了。10月25日,在柏林举办的全球对话会议上,冯德莱恩威胁中国“已经准备好工具箱中的所有工具,将与七国集团伙伴合作应对”。 冯大妈还很委屈地地说,这是你们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战争,却让欧洲受伤最深,装的很无辜一样。处处配合美国制裁中国,巧取豪夺中国海外资产怎么不说! 说实话,这番话让人有点不太舒服。冯德莱恩一口咬定欧洲“受伤最深”,听起来像是在为自己辩解,装作一个被拖入“中美战争”的无辜者。 可事实上,欧洲在这场博弈中的角色远比她描述的要复杂。她代表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受害者,而是一个利益相关者。欧洲与美国在经济、政治、甚至军事上的密切合作,早就不是什么秘密。 在很多时候,欧洲的决定与美国并肩作战,而不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无论是制裁中国,还是针对中国的投资和市场封锁,背后都有欧洲国家的影子。 所谓的“受伤最深”,更像是在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掩盖自己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所扮演的角色。 如果冯德莱恩真觉得欧洲受伤,那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欧洲在美国和中国的冲突中始终扮演了这个“被夹在中间”的角色。很多时候,欧洲并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是选择了依附美国。 在中美对抗的浪潮中,欧洲的态度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独立性,反而在许多问题上站队美国,甚至在某些方面迎合美国的利益。 比如,欧洲对中国的部分制裁、对中国企业的排斥,都反映出欧洲在美国压力下的妥协。 而在经济方面,欧洲常常选择和美国站在同一阵线,不顾自己的利益,站在一个对中国不友好的立场上。这种行为,怎么能说是无辜呢? 冯德莱恩的“无辜”论,显然忽视了欧洲在这场大国对抗中的主动选择。她可以抱怨受伤,但也不能忽视自己在选择上所做的决定。 欧洲之所以会在这场冲突中感到“痛”,不仅仅是因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欧洲在处理这些矛盾时的选择。 如果欧洲想避免“受伤”,那就得真正站在自己的利益上,独立思考,而不是一味追随美国。这不仅是对中国关系的失误,也是对自身独立性的一种妥协。 同时,冯德莱恩提到的“工具箱”中所有工具,其实也并没有给人太多信心。面对中国的崛起和挑战,欧洲确实有很多“工具”可以选择,但这些工具的效果如何?是否真的能应对中国的崛起和挑战? 恐怕很多欧洲国家心里并不太清楚。毕竟,欧洲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如此紧密,尤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 试图通过“制裁”或者“制约”中国来达到目的,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欧洲自己的经济利益。冯德莱恩提出的这些“工具”,是不是能真正应对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值得打个问号。 而对于“巧取豪夺中国海外资产”这一点,冯德莱恩似乎也没有提及。这些年,欧美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收购中国企业的海外资产,甚至通过政策手段干涉中国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实则也在进行着另一种形式的“财富转移”。 这种行为也没有受到过多的批评,反倒是把焦点全放在中国的所谓“扩张”上。这种不对称的国际关系,才是更值得关注的地方。 冯德莱恩的言辞看似是为了欧洲争取利益,但仔细一想,实际上却揭示了欧洲在全球政治中的尴尬处境。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洲如果真正想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摆脱“依赖美国”的旧模式,发展出自己独立的外交战略和经济政策。 而不是一边抱怨,一边在幕后默默配合。欧洲应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利益,避免被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真正为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欧盟会晤 德国冯德莱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