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6日,解放军快进成都时,张大千靠国民党高官张群,拿到最后三张飞台

尔说娱乐 2025-10-28 01:10:29

1949年12月6日,解放军快进成都时,张大千靠国民党高官张群,拿到最后三张飞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四夫人徐雯波,和几十幅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登机。 主要信源:(张大千网——张大千惊心动魄的一天——1949年12月9日) 1943年重庆的雨季来得特别早,青石板路上总是湿漉漉的。 大风堂画室的窗棂上爬满了青藤,徐雯波站在门外,能听见里面画笔在宣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 她跟着同学张心瑞来到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手指紧紧攥着衣角,连呼吸都放得很轻。 画室里的张大千正在修改一幅山水画,听到敲门声时眉头微皱。 但当他转身看见那个站在门口的小姑娘时,目光却柔和了下来。 徐雯波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眼睛却亮得像山间的清泉。 令张心瑞惊讶的是,父亲竟然放下画笔,亲自带着这个陌生女孩参观画室,还耐心讲解每幅画的创作心得。 此后的每个周末,徐雯波都会准时出现在大风堂。 她总是安静地坐在角落看张大千作画,偶尔提出一些问题。 张大千发现这个女孩对色彩有着天生的敏感,教她的技法一点就通。 更让他惊喜的是,徐雯波的到来仿佛打开了他创作的闸门,那些停滞已久的灵感又重新涌动起来。 1947年夏天的空袭改变了这一切。 当防空警报响彻山城时,徐雯波第一个想到的是大风堂里的师徒二人。 她冒着炮火跑到张家,带着他们躲进姑姑家的防空洞。 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张大千第一次注意到,当年那个瘦小的女孩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 这段感情很快掀起了轩然大波。 最激烈的反对来自张大千的二夫人黄凝素,她无法接受丈夫爱上女儿的同学。 在一个闷热的傍晚,三位夫人将张大千围在画室里,黄凝素甚至拿起戒尺要打他。 第二天,家人发现张大千不见了,只在书房留了一张字条: "尘缘已尽,皈依佛门。" 这招击中了夫人们的软肋。 她们想起二十多年前张大千因表姐病逝而出家的往事,最终只能妥协。 1947年冬天,48岁的张大千与18岁的徐雯波在亲友的见证下结为夫妻。 婚礼很简单,但新娘脸上的幸福藏不住。 婚后的生活并不平静。黄凝素毅然离婚,带着子女另立门户。 最痛苦的是张心瑞,她既失去了好友,又目睹家庭破裂。 而所有这些,都只是更大变故的前奏。 1949年秋,成都的梧桐树叶开始泛黄。 通过老友张群的关系,张大千拿到了三张飞往台湾的机票。 临行前夜,徐雯波做了一個惊人的决定: 把其中一张机票让给黄凝素三岁的女儿,自己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则托付给友人照看。 这个决定改变了两个孩子的命运。 被留下的张心健后来由张大千的正室曾庆蓉收养,尽管生活清贫,曾庆蓉仍省吃俭用供他读书。 但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这个年轻人最终在22岁时选择了结束生命。 而远在海外的张大千夫妇,直到十几年后才知道这个消息。 在海外漂泊的岁月里,徐雯波成为张大千最得力的助手。 她不仅打理丈夫的日常起居,还帮他处理对外联络。 那些从大陆带出的敦煌临摹画,后来成为研究敦煌艺术的重要资料。 据说张大千晚年作画时,总要让徐雯波在旁研墨,说只有她调的墨色最合心意。 1983年春天,张大千在台北病逝。 临终前,他紧紧握着徐雯波的手,目光却望向窗外盛开的梅花。 有人说他最后念叨的是"心健"两个字,但也有人说听不真切。 徐雯波此后一直独居,将余生都用于整理丈夫的画作和笔记。 晚年有记者问她是否后悔当年的选择,她望着墙上张大千的画像,轻声说: "人生如画,每笔都是自己的选择。" 窗外的夕阳照进画室,那些未完的画稿在光影中微微泛黄,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故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472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