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哪吒等新能源车企接连“倒下”,数百万车主陷入售后困境:质保成空头支票、维修

笔尖下说法 2025-10-28 06:08:04

威马、哪吒等新能源车企接连“倒下”,数百万车主陷入售后困境:质保成空头支票、维修配件难寻、车险买不到,车辆沦为“烂尾车”。尽管《汽车销售管理办法》规定车企需保障停产后10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但实际中车企清算、经销商退网,车主维权无门。本文拆解车主遭遇,分析法律漏洞,梳理解决方案,带你看清新能源“烂尾车”的兜底难题。 一、车主血泪史:车企倒了,我的车成了“没人管的孩子” 买新能源车时有多香,车企倒闭后就有多惨。 威马车企2023年破产后,姚先生的威马车彻底成了“烫手山芋”:续航里程大幅缩水,小毛病不断,可当初承诺的4S店早就关门,客服电话打过去永远是忙音。想找维修厂修吧,配件根本买不到,好不容易找到兼容的,价格比普通车贵两倍,修了没多久又出问题。“花十几万买的车,才开两年就成了废铁,车企的质保承诺全是骗人的!”姚先生的吐槽戳中了无数车主的心。 像姚先生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还有487家电动车制造商,到2023年底只剩40多家正常运营,大批车企退场后,留下的“烂尾车”数量超百万。这些车主面临的困境惊人地相似:质保失效、配件断供、维修无门,甚至连车险都被保险公司拒保,因为车辆“没有官方售后保障,风险太高”。 更无奈的是,车主们想维权都找不到对象。车企清算后账户空空,经销商早已退网,投诉到消协,大多只能调解,没法强制追责;起诉到法院,流程漫长,最后可能也拿不到实质性赔偿。 二、法律拆解:规定写得明明白白,为啥车主还是维权难? 很多车主纳闷:“法律不是规定车企要管售后吗?为啥到我这就不管用了?”咱们把法律条款和实际情况拆开来聊: 1. 法律有明确要求,但“执行难”成死穴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清清楚楚写着:车企停产或停止销售车型后,要保证至少10年的配件供应和售后服务。 可问题出在“车企破产”这个特殊情况上。一旦车企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优先偿还的是银行贷款、员工工资等债务,车主的售后权益往往排在最后。等轮到车主时,车企早已没有资产可用,10年售后的承诺自然成了“空头支票”。这就好比商家承诺“终身保修”,结果店铺倒闭了,承诺也就成了空话。 2. 维修垄断加剧困境,第三方想帮也帮不了 和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车的维修和配件被车企牢牢垄断。车企倒闭后,维修技术、配件供应渠道也随之关闭,第三方维修厂就算想接手,也拿不到配件和维修数据。 从法律上讲,这种垄断本身就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但目前针对新能源车企售后垄断的监管还存在空白。没有法律支持,第三方维修厂只能“望车兴叹”,车主也只能任由“烂尾车”闲置。 3. 维权路径虽有,但成本高、效果差 车主遇到“烂尾车”,理论上有三条维权路: - 找消协调解:能协调双方沟通,但没有强制执行权,车企破产后基本没用; - 向监管部门投诉: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车企履行义务,但车企倒闭后,监管也没辙; - 起诉车企:可通过破产债权申报维权,但流程长、成本高,最后能拿到的赔偿少之又少。 三、网友吵翻了:买新能源车,到底是踩坑还是真香? 事件曝光后,评论区彻底炸了,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两极分化: 吐槽维权派:“再也不敢买造车新势力了!威马车主飘过,车坏了半年修不好,当初吹的‘终身质保’就是骗局!”“法律规定就是摆设,车企倒闭了,车主的损失就该自己扛吗?太不合理了!” 理性建议派:“买车前就得擦亮眼睛,别贪便宜买小众品牌,优先选成熟车企,售后有保障。”“关键是要建立售后保障基金,车企卖车时按比例交钱,倒闭后用基金给车主兜底,这才是根本办法。” 行业反思派:“新能源汽车市场洗牌是好事,但不能让车主为行业竞争买单。监管部门该提前介入,比如要求车企提前存售后保证金,避免倒闭后甩锅。”“打破维修垄断很重要,让第三方维修厂能拿到配件和技术,车主才不会被车企‘绑架’。” 结论:新能源买车热潮下,谁来给车主一颗“定心丸”? 百万“烂尾车”车主的困境,给火热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泼了一盆冷水。车企“重销售、轻售后”的模式,加上法律漏洞和监管空白,让无数车主成了行业洗牌的“牺牲品”。 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车主维权远远不够:需要完善法律,比如建立车企退市“售后保障基金”,要求车企在售车时缴纳专项资金;需要打破维修垄断,强制车企向第三方开放配件和维修数据;更需要监管部门提前介入,加强对车企运营状况的监测,对濒临破产的车企提前预警,保障车主权益。 最后想问大家:你会买造车新势力的新能源车吗?如果遇到“烂尾车”,你会选择认栽还是坚决维权?你觉得建立“售后保障基金”能解决问题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23
笔尖下说法

笔尖下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