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反华情绪,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去鼓动,他们自己就会开始反华,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是因为中国和韩国的无论是工业还是在农业,重合度无限趋近于100%。 平时去超市逛,既能看到韩国的美妆护肤品,也能找到咱们自己的国货;刷到造船新闻,有时会看到中国船厂接了大订单,也会听说韩国在高端船舶领域的技术优势。 其实中韩在工业、农业上的交集真不少,很多领域看着像在同一条赛道上,但咱们中国从没想过要跟谁比个高低,更多是想着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把技术短板补上。 可没想到这却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焦虑,甚至觉得是中国的发展影响到了韩国,最后形成了很大的“反华”情绪,而且韩国反华人数还在增加,但我国从未想过要打压韩国。 就说造船吧,前几年全球造船订单里,中国和韩国都占了不小份额。 中国造船业能起来,不是为了抢谁的生意,而是咱们自己有需求 —— 国内贸易、远洋运输需要更多船,而且咱们在低成本制造、快速交付上慢慢积累了优势,所以才拿到了不少订单。 韩国呢,一直深耕高端船舶,比如 LNG 运输船,技术上有自己的长项,双方其实是各做各的优势领域,不是非要争个你输我赢。 再看电子行业,韩国的半导体、显示屏技术早有名气,咱们中国这几年在芯片、家电上发力,也不是为了跟韩国较劲,而是咱们 14 亿人的市场需要靠谱的本土产品,而且工业升级也得有自己的电子产业支撑,不然总依赖进口也不是长久之计。 农业上也一样,中韩都种水稻、蔬菜,韩国的泡菜、辣酱在国内受欢迎,咱们的东北大米、山东蔬菜也能出口到韩国。 这种交集不是谁抢了谁的市场,而是全球化背景下,大家互相补充。 就像前两年,韩国从中国进口不少蔬菜,缓解了当地的供应紧张;咱们也从韩国引进过一些农产品加工技术,提升了自己的生产效率。 这些互动里,没什么 “比较” 的心思,更多是你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互相帮衬着把市场做活。 还有大家熟悉的消费品领域,韩国的护肤品、彩妆早年很火,咱们中国品牌这几年也慢慢起来了。 不是咱们故意要跟韩国品牌竞争,而是咱们的企业发现,国人对适合亚洲肤质的护肤品需求越来越大,而且更看重性价比、天然成分,所以才针对性地研发产品。 现在很多人买护肤品,不是看 “是中国的还是韩国的”,而是看 “好不好用、合不合自己肤质”,这种市场选择里,根本没有 “比较” 的逻辑,只有 “适合” 的需求。 最近几年,中韩贸易额一直保持在高位,2024 年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中韩双边贸易额超过 3500 亿美元,中国连续 20 年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韩国也是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之一。 韩国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农产品,也满足了当地的生产和民生需求。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贸易格局,不是靠 “比较” 形成的,而是靠双方各自的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搭建起来的。 其实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核心从来不是 “跟谁比”。 咱们解决了 14 亿人的温饱,是为了让老百姓不挨饿;大力发展工业,是为了让大家有工作、有稳定收入;攻克技术难关,是为了不再被 “卡脖子”,让产业链更安全。 这些都是咱们自己的内生需求,跟其他国家没关系。 就像邻居家日子过得好,咱们不会想着跟邻居比,而是琢磨着怎么把自己家的院子收拾得更干净、把饭菜做得更可口。 中韩作为邻居,产业有交集很正常,未来咱们还是会专注自己的发展,把民生保障好、把技术做扎实,要是韩国有合作的需求,咱们也愿意坐下来谈,一起做些互利的事。 毕竟发展的本质不是 “比赢谁”,而是 “过好自己的日子”,邻居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衬,才能把整个区域的日子都过得更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