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猜到了,这出戏还得接着演。 一拍脑袋,又加了25%的关税。说是要保护自家产业,结果福特、通用第一个跳出来喊疼,几十亿美金的成本啊,你猜最后谁来买单? 福特和通用的老板们现在睡不好觉了。通用汽车第二季度就因为关税亏了11亿美元,克莱斯勒母公司也损失了3.52亿美元。这些数字不是财务报表上的冷冰冰数字,而是工厂流水线可能停产、工人可能失业的预警信号。 特朗普政府嘴上说着“保护美国制造”,实际却把本土车企逼到墙角。福特股价应声下跌1.6%,通用也跟着跌了1.5%。资本市场用脚投票,比任何口号都真实。 关税的成本像击鼓传花,最后总会落到最弱势的人手里。高盛最新报告算得明明白白:美国消费者最终要承担55%的关税成本,企业吞下22%,外国出口商通过降价吸收18%。白宫发言人咬定“成本由外国出口商承担”,但经济学规律不吃这一套。 日本车企早已学会在夹缝中求生。面对25%的汽车关税,他们选择降价18%保住市场。这种断腕求生的勇气,美国车企学不来——他们的生产线、供应链、工会包袱太重了。 这场关税博弈里,没有真正的赢家。加拿大因为一则反关税广告被美国追加10%关税,第二季度GDP直接萎缩1.6%。德国智库测算显示,若关税战升级,美国经济将萎缩0.17%,若遭反制损失还要翻倍。 供应链正在断裂。美国制造商和批发商还在消耗库存里的廉价货源,等这批库存见底,零售商就要开始涨价。沃尔玛已经放风要提价,老百姓的钱包快要捂不住了。 更讽刺的是政策双标。日本汽车关税只要15%,英国甚至享受10%优惠。北美邻居加拿大和墨西哥反而要交25%。这种选择性的“公平贸易”,暴露了关税本质是政治工具。 普通人才是最后的买单者。关税已经让美国核心通胀率上升0.44个百分点,年底可能推高到3%。罐头食品、汽车、家电都要涨价,那些投票支持“美国优先”的蓝领工人,最先感受到生活成本的压力。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8年对华贸易战已经证明保护主义只会推高国内物价,如今剧本重演,只是演员换了一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