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利润暴跌99%!德国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得罪中方代价巨大。 保时捷这家德国豪车巨头最近的三季度财报一出来,就直接把人给震住了,前九个月的营业利润只剩4000万欧元,跟去年同期的40亿欧元比,足足暴跌了99%。 这数字听着就让人脊背发凉,一辆车卖六七十万的品牌,现在利润薄得像张纸,比不上街边一家中型工厂。保时捷自己也直言不讳,说这下滑跟中国市场表现差劲和关税开支脱不了干系。中国作为全球头号新能源汽车市场,本该是保时捷的救星,结果却成了拖后腿的家伙。 先说说中国市场的惨状吧。2025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在中国交付了3.2万多辆车,比去年同期少了26%。 这不是头一回了,从2022年到2024年,销量一路从9万辆滑到7万辆,再到5万辆,跟2021年的顶峰期一比,基本腰斩了。过去中国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开到中国路上,现在呢?直接掉到第三位,落后于美国和欧洲本土。 为什么会这样?表面上看是市场饱和和本土电动车崛起,但深挖下去,德国政界的那些对华强硬表态也起了不小的推波助澜作用。消费者可不是傻子,德国车企在中国卖不动,部分就得怪自家政府在那儿搅局。 德国这几年对华政策越来越硬,汽车业首当其冲。拿最近的事来说,德国外长约翰·瓦德富尔本打算访华,结果出发前放话对中国稀土和半导体出口管制大加指责,称这是经济讹诈,北京一看这架势,直接只安排了一个会面,剩下的全推了。 瓦德富尔只好灰溜溜地把行程延后,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德国媒体直呼外交尴尬。 类似的情况不是孤例,德国央行行长乔基姆·纳格尔在10月的一次会议上公开放话,说欧洲得对中国贸易问题准备好“坚定行动”,甚至不排除“大胆决定”和“报复”措施。 纳格尔这人平时讲话稳当,但这次直指中国出口管制,等于给中德关系又添了把火。结果呢?这些言论传到中国消费者耳朵里,德国车的口碑直线下滑,社交平台上吐槽的帖子一大堆,买家宁愿选本土品牌,也不碰这些“政治敏感”的货。 保时捷的麻烦不光是中国销量腰斩,还有电动车转型的坑。德国车企押注EV,本想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谁知本土竞争对手如比亚迪和小米汽车杀出来,价格亲民、续航靠谱,保时捷的Taycan和Macan电动版卖不动,库存堆积如山。 再加上全球关税战,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保时捷的成本直线上升,前三季度销售收入也降了6%。 公司高层承认,EV战略调整花了大笔钱,第三季度单季就亏了9.66亿欧元。 这不光是保时捷的锅,整个德国汽车业都跟着遭殃。奔驰、宝马、大众的在华销量也集体下滑,2025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汽车出口降了13%,而中国电动车反过来在欧洲市场份额蹿升到6%。 贸易逆差拉大143%,德国经济数据亮起红灯,企业界开始嘀咕,这对华硬刚的路子走得太偏了。 说白了,德国现在才尝到得罪中方的苦头。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占了德国车企海外销量的三成多,丢了这个地盘,等于自断臂膀。 过去几年,德国政客们忙着跟美国站队,搞“去风险化”,结果呢?中国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德国车从“高端大气”变成“政治负担”。瓦德富尔和纳格尔这些人的表态听着解气,但落地后就是实打实的销量损失。保时捷这回的财报警钟长鸣,营业回报率跌到0.2%,全年指导价也下调到2%。 公司已经在裁员和关店,中国经销商网络缩水,员工打包行李的场景比比皆是。 这事儿也敲醒了德国企业界。汽车协会的报告直指,中欧贸易摩擦升级,德国车市份额进一步被本土和亚洲品牌蚕食。 保时捷开始反思EV路线,暂停部分电动车型开发,转而稳固燃油车阵营。 其他车企也跟进,大众集团在华投资加码,试图修补关系。政界呢?社民党议员阿迪斯·艾哈迈托维奇公开说,短期内取消访华不利于缓和紧张氛围,德国得重新审视对华策略。 纳格尔虽嘴硬,但央行报告里也强调对话优先,避免冲突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