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阳区五千农户喜领“红本本”!家门口办证引爆乡村振兴新希望,村民激动坦言:等了半辈子的安心终于来了! 清晨的阳光洒在城阳区王家村的老屋瓦片上,67岁的王大爷颤抖着接过鲜红的不动产权证书,眼眶湿润地喃喃:“这房子守了三代人,今天总算有了‘身份证’!”这张薄薄的证书,承载的是五千户农村家庭沉甸甸的安心与未来。城阳区用一场“登记革命”,悄然改写了无数村民的命运轨迹。 曾经,农村房屋“有房无证”如同悬在村民心头的利剑。孩子上学、贷款创业、房屋继承,每道关卡都因权属不明举步维艰。今年初,城阳区自然资源局调研小组走访时,村民李桂芬攥着调查员衣袖哽咽:“闺女嫁人想分户,婆家问起房产证明,我们掏不出一张纸……”这样的辛酸,成了推动改革的最强号角。 这场变革的突破口藏在田间地头。45个村级服务点如春笋破土,工作人员带着设备驻点办公。西荆社区的王会计感慨:“以前村民要转三趟车去城区,现在带着材料遛个弯就能交表。”服务点墙上的流程图用方言注解,七十岁老汉也能看懂,政策宣讲会甚至成了村民们的“夜间茶话会”。 技术赋能让办证驶入“超车道”。手机端认证、人脸识别验证、电子签名确认,原本30天的流程压缩至72小时。刚办完证的大学生张亮举着手机感叹:“我在深圳打工,通过视频连线就完成了老宅登记,这效率堪比网购!”指尖轻点间,400多个家庭已体验“无接触办证”的便捷。 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更显担当。面对98个陈年项目,工作专班翻黄档案、勘测危房,在尊重历史与现实间寻找平衡点。化解某企业厂房20年未办证难题时,工作人员连续两周吃住在工地,最终帮助企业盘活3亿元资产。企业家捧着锦旗上门时声音哽咽:“这本证救活了一个厂,300个工人家庭有指望了!” 夜幕降临,河套街道的孙大娘正在新办的产权证上摩挲。她计划用这本证申请贷款,把闲置老屋改造成民宿:“孙子暑假回来,说咱家以后就是‘网红客栈’啦!”这样的期待正在无数院落萌发——民宿规划、合作社入股、农产品电商,沉睡的资产正被悄然唤醒。 这场“登记加速度”背后,是203名党员干部的初心答卷。午间延时服务的登记中心里,工作人员用盒饭挤出300小时额外工时;上门为瘫痪老人办理时,他们跪在床沿当人体复印机;面对不理解政策的村民,90后姑娘小陈创编的“确权顺口溜”在抖音获赞破万。 从城区楼宇到乡村院落,从企业家到农户,城阳区用一本本产权证串联起信任的链条。当最后一批证书在年底前送达,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将开启新篇章——那不仅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属确认,更是给奋斗者最踏实的承诺,为乡村振兴埋下的最生动注脚。 (来源:青岛新闻网) 青岛 城阳 5000居民喜领房产证 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