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发广袤的远东地区,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 俄罗斯喊 “向东看” 喊了好些年,尤其 2014 年之后步伐明显加快,远东那片广袤土地被当成了经济翻盘的希望。普京甚至在东方经济论坛上画了大饼,说要到 2036 年让远东的人均 GDP、收入全超全国平均水平,打造成欧亚大陆的新增长极。 表面看数据确实亮眼,十年间远东 GDP 从四万亿卢布飙到 11 万亿,平均工资涨了 2.5 倍,2024 年还首次出现 2.4 万人的人口流入,打破了常年外流的僵局。 可剥开数据细看,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人口问题就是最头疼的坎儿,2014 到 2019 年这五年,远东净流出人口就有 21.1 万,之后几年又走了 10.9 万,即便 2024 年有回流,这点人放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连塞牙缝都不够。 当地企业招个工人比登天还难,不少超前发展区的厂房盖好了,设备也进场了,就因为缺人只能空转。有去过远东的商人说,那边年轻人大都往莫斯科跑,留下的多是老人,连餐馆服务员都得从几百公里外调过来。 钱的问题更棘手,俄罗斯为了开发远东砸了不少钱,光超前发展区就吸引了近四万亿卢布投资,建了 18 个园区,可这些钱大多砸在了能源和基础设施上,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至今不足 3%。 远东经济还是老样子,靠卖石油、天然气、木材过日子,油价一跌就得跟着喝西北风。2022 年之后西方制裁加码,原本指望亚太市场接盘,结果物流通道跟不上,不少矿产挖出来运不出去,堆在港口里生锈。 基础设施的落后更是卡脖子的难题,远东的公路大多是苏联时期修的,坑坑洼洼不说,一到冬天就被大雪封死。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到哈巴罗夫斯克,几百公里的路得开十几个小时,遇上暴雪直接断行。 港口也一样,很多码头没有现代化装卸设备,货物吞吐量连中国一个县级港口都不如。之前俄罗斯想把远东的大豆运到中国,结果因为港口效率太低,等运到中国,价格比巴西大豆还贵,根本没竞争力。 为了吸引人,俄罗斯也想过不少招,2015 年就推出 “远东一公顷土地” 政策,外国人只要承诺开发,就能免费拿地。刚开始确实热闹了一阵,有不少中国农民过去种水稻,可没多久就犯了难,当地没有灌溉系统,离中国边境又远,种子化肥运过去成本太高,最后不少人只能放弃。 青年人才政策也效果有限,虽然 20 到 24 岁的年轻人连续九年净流入,但架不住总数太少,根本填不上劳动力缺口。 这时候再看那个 “卖地” 的说法,就知道有多荒唐,先不说领土问题早有定论,2025 年 7 月中俄刚开完边界联合委员会第 31 次会议,双方都确认边界清晰稳定,合作一直在深化。 真要动领土的心思,别说中国不答应,俄罗斯国内也得炸锅,远东虽然人少,但民族情绪一点不少,之前就有当地民众抗议政府 “把资源送给外国人”,更别提卖地这种敏感话题了。 其实俄罗斯真正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合作而非空想。这些年中俄在远东的合作已经有不少进展,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通了,同江铁路大桥也通车了,中国企业还参与了远东的农业开发和港口建设。 中国有资金、有技术,还有庞大的市场,俄罗斯有资源、有土地,本来是天作之合。可俄罗斯有时候放不开手脚,一会儿担心资源被控制,一会儿又怕人才流失,政策摇摆不定,不少合作项目就这样拖黄了。 有俄罗斯学者早就指出,远东开发最大的障碍不是缺资金缺人,而是思想没转过来。既想靠着东方市场摆脱困境,又抱着旧思维不放,生怕吃一点亏。那个 “卖地” 的言论,说白了就是把复杂的发展问题简单化,以为靠卖领土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压根没考虑实际可行性。 反观中国,从来没惦记过别人的土地,一直是抱着合作共赢的态度。中国企业去远东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帮着建学校、修医院,雇佣当地员工,不少远东民众提起中国投资者都竖大拇指。 之前有个中国公司在远东建了木材加工厂,不仅解决了当地 80 多人的就业,还把加工好的板材出口到中国,让原本不值钱的原木身价翻了几番。 现在俄罗斯也慢慢意识到了问题,开始调整远东政策。2025 年东方经济论坛上,普京就特别提到要简化外资审批流程,给中国企业更多优惠。不少超前发展区也专门针对中国投资者推出了 “一站式服务”,不用像以前那样跑十几个部门盖章。这些变化虽然慢,但至少是往正确的方向走。 所以说,那个 “卖地” 的说法也就是个茶余饭后的谈资,当不得真。远东开发是块硬骨头,得靠耐心和合作一点点啃,不是靠几句荒唐言论就能解决的。 中俄边界早就划定,双方更在意的是怎么把远东的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让这片土地真正热闹起来。毕竟对两国来说,实实在在的合作收益,可比虚无缥缈的领土争议靠谱多了。


子龙
卖地怎么了,阿拉斯加不就是美国买的俄罗斯的吗,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