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稀土,还有核电,美国自己终于尝到了“卡脖子”滋味! 近期,美国银行最新的报告给出了一组扎眼的数据: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目前呈爆炸式增长,到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容量得扩大三倍才够用,而这背后需要砸进去的投资更是超过3万亿美元。 这组数据不光说明全球能源转型已迫在眉睫,更戳中了美国核电产业的“软肋”——长期政策跑偏让它在关键时候掉了链子。 字冷战开始,美国一门心思跟苏联搞军备竞赛,核技术研发完全围着“军用”转,科研经费、顶尖人才几乎都往核武器、核潜艇、核动力航母这些领域扎堆。至于老百姓用电需要的民用核电,压根没被放在优先位置,像是后娘养的孩子。 这种“重军用轻民用”的偏向,直接让美国民用核电发展慢了半拍:技术更新像蜗牛爬,老反应堆用了一年又一年,基础设施早就跟不上趟。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统计,截至2023年美国核电装机容量约94.7吉瓦,占全国电力供应的18%,但这些反应堆平均“年龄”超过40年,一半以上都到了该退役的年纪。 更要命的是,新建反应堆的审批流程繁琐得要命,建设周期又长,过去十年新增的装机容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等于核电产能一直在“吃老本”。 本就捉襟见肘的核电产能,遇上AI产业的爆发,更是雪上加霜。 现在的AI数据中心就是“电老虎”,像微软的Azure、亚马逊的AWS,每天处理海量数据需要稳定又充足的电力,而且还得低碳环保——毕竟高科技企业都要讲“绿色形象”。核电作为能24小时不间断供电的清洁能源,本该是最佳选择,可美国现有的核电根本供不上。 没办法,这些科技巨头只能自己掏腰包救急:微软找上NuScale Power合作搞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打算给数据中心建专属“电站”;亚马逊通过云计算部门砸钱研发先进核电技术,想把核能直接用在云计算设施上;谷歌也没闲着,跟好几家核电企业谈合作,就想锁定长期稳定的电力供应。 这些巨头看似主动出击解决能源问题,实则暴露了美国核电产业的尴尬——连自家高科技企业的用电需求都满足不了,产业滞后已经藏不住了。 但说到底,美国核电“卡脖子”就是长期政策失衡结下的苦果。民用核电几十年投入不足,不光技术储备跟不上,连产业链配套都慢慢脱节,新建反应堆时连些关键设备都得费劲找。 而在AI产业催生出巨大的电力缺口,现有体系根本反应不过来。科技巨头跨界补位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也说明美国能源结构调整已经陷入被动。 要是接下来还不能把军用和民用核技术发展的天平调平衡,不在民用核电上多给政策支持和真金白银,那以后在全球能源转型和高科技竞争里,美国恐怕还得一次次面对这种“卡脖子”的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