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午,慈禧提示宫女试菜。宫女试吃鲤鱼后很兴奋。慈禧瞟了一眼宫女,宫女即刻夹了鱼肉给太后。没想到鱼肉刚入嘴,慈禧突然吱唔得说不出话来。 慈禧太后那可是个手握大权的女人,从1852年进宫选秀开始,就一步步爬到顶峰。叶赫那拉氏出身安徽徽州一个道台家庭,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也够她从小学点女红礼仪。十七岁进宫,封兰贵人,起初在圆明园储秀宫过日子,咸丰帝偶尔宠幸,她生下儿子载淳后,地位蹭蹭上涨,从懿嫔到懿贵妃,基本和皇后平起平坐。咸丰一死,她和慈安太后搞辛酉政变,收拾顾命八大臣,从此两宫垂帘听政,她管实权,四十七年里批折子、定国策,戊戌变法时直接抓维新派,软禁光绪帝,八国联军来时又西逃西安,签辛丑条约。她的日子过得奢侈到家,御膳房每天上百道菜,从燕窝鱼翅到山珍海味,南方食材千里迢迢运来,厨子们忙得脚不沾地。她爱粤菜淮扬菜,颐和园修得金光闪闪,耗银百万两,晚年住中南海仪鸾殿,珠宝堆成山,1908年七十四岁崩逝,葬东陵,棺里金银器物塞得满满当当。这女人掌权时,清廷腐败加剧,民生凋敝,她却一门心思享乐,浪费成风。 李连英这太监是慈禧身边的红人,1848年生河北大城县穷家,六岁净身,十五岁进郑亲王府当差,次年入宫,从小太监干起,扫地递茶擦门,步步小心。安德海死后,他调慈禧内廷,靠溜须拍马升总管,赏二品顶戴,管宫女太监,巡视时拂尘一挥,谁敢不从。慈禧吃饭他跪旁边托盘,祺祥政变帮着扳倒大臣,晚年还护光绪递密信,1909年出宫,次年病死北京,葬恩济庄。典型宫廷爬虫,靠主子吃饭,主子倒了就散。 李仁昌早年进京入御膳房,专攻粤菜,手艺一流,切鱼揉面刀工准,娶个宫女当媳妇,日子低调。宫里规矩严,他平时不露头,就在灶间忙活。这天中午,慈禧让宫女翠儿试鲤鱼,翠儿吃完说没事,慈禧眼神一瞟,翠儿赶紧夹块鱼给她。谁知鱼刺卡喉,慈禧吱唧半天说不出话,殿里乱套,李连英慌了神,传太医。御膳房李仁昌闻讯冲来,递瓶醋,说能化骨头。慈禧灌几口,刺松了点,气不打一处来,指翠儿要杖毙。李仁昌扑通跪下,求饶,说翠儿是他未婚妻。慈禧冷脸,说厨子也敢开口。李仁昌灵机一动,说做道会跳舞的面条,慈禧好奇,准了,但不成夫妇同死。 这事儿搁民间传成竹升面起源。李仁昌砍竹片压面团,揉鸭蛋面粉,压一个多钟头,竹香渗进去。锅上灶,拉面时双手舞动,细如牙签,甩锅里煮,香气扑鼻。慈禧尝了,满意,饶了他们。故事里这面叫竹升面,寓意步步高升。其实竹升面真起源广州西关,早19世纪街头小贩用竹杆挑担卖面,后来发现竹杆压面好,拉出来劲道,鸭蛋加持,滑溜不粘。香港澳门还有人做,传统手工,摇摇晃晃压面机像跷跷板。清宫膳食本就铺张,咸丰前皇帝一餐百道菜,后减到二十,慈禧复一百多,溥仪时三十道。宫里吃喝耗人力物力财力,溥仪后来回忆,说最大开销就是饭桌。 慈禧时代,清廷烂摊子一堆,她垂帘听政,本该救国,却搞奢靡,海军经费挪修园子,义和团闹事她还支持,联军打进来北京成废墟。她逃西安途中马车颠簸,回来签条约赔款四亿五,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宫女太监日子苦,翠儿这种试菜的,随时丢命,李仁昌求情靠手艺,底层人总得找条活路。竹升面传到民间,广东人爱吃,清淡弹牙,配牛肉或虾,街头小店现拉现煮,便宜实惠。比起宫里山珍,这面接地气,代表普通人智慧,化险为夷不靠权势,就凭一双手艺。 这传说虽没铁证,但反映清末宫廷生态,慈禧专横,李连英谄媚,李仁昌机敏。历史书里慈禧负面多,贪腐误国,她掌权时鸦片战争余波未平,太平天国闹腾,她镇压狠辣,民生没改善。宫膳浪费是冰山一角,修园子、赏赐亲贵,银子流水般花。溥仪小时候一餐三十道,长大忆苦,说皇帝也愁吃不下。民间吃面简单,一碗热汤面就饱,这对比出权贵荒唐。竹升面今存世,香港最后匠人守着传统,摇竹杆压面,游客排队尝。 李仁昌出宫后,据说回广东开店,卖竹升面,生意火爆,传了几代。慈禧死后,清亡了,溥仪退位,宫里菜肴散了,剩传说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