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英国学者扔下重磅炸弹:80 岁英国学者放话:世界乱成这样,根源终于找到了!中国做对了关键一步! 学者在采访中明确,当前世界的混乱源于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与现实力量对比脱节。2008 年金融危机成为重要转折点,削弱了美国的自信,也暴露了西方主导秩序的内在缺陷。 特朗普再度执政后推行的 “美国优先” 政策,进一步激化与传统盟友的分歧,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让全球产业链稳定性下降,多边机构改革陷入停滞,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平台的治理效能被削弱。 美西方国家内部政治极化加剧,极右翼势力抬头,使其在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议题时更显乏力,旧秩序的失灵让混乱持续扩散。 中国走的正确轨道,核心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这一理念提出于 2015 年,主张全球事务由各国一起商量,治理体系由各国一起建设,治理成果由各国一起分享。 十年来,这一理念已写入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机制文件,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中国依托 “一带一路” 深化国际合作,中老铁路让老挝从 “陆锁国” 变为 “陆联国”,雅万高铁让印尼迎来首条高铁,这些基础设施项目提升了共建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 中国 - 白俄罗斯工业园带来数百家高新企业落地,埃塞俄比亚风电项目照亮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合作成果切实惠及当地民生。 在经济领域,中国推动的包容性全球化与西方排他性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制造业产出占全球总产出的比重达 35%,超过美国、日本、德国等后八大经济体的总和,却始终坚持扩大高水平开放,对最不发达国家部分产品实施零关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举办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通过 “一带一路” 机制提升产业链稳定性,扮演着全球产业链 “稳定器” 角色。 2024 年至 2029 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 GDP 占全球总量比重预计将从 41.2% 升至 43.7%,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正是这一趋势的重要支撑。 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行动中,中国的担当获得国际社会认可。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 2030 年全球约 60% 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来自中国,中国在光伏、风电等产业的投入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应用清洁能源的成本。 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持续推动国际合作,与欧盟在绿色技术、气候融资上的协作,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动力。 金砖机制不断拓展,上海合作组织持续扩员,中国与巴西、南非等国借助多边平台,聚焦减贫、可持续发展等全球南方核心关切,推动全球治理进入 “南方时间”。 学者在采访最后强调,中国的正确之处在于不寻求替代谁,而是搭建合作平台。 中国的战略思维更具长远性,政策制定以规划周期为依据,与西方基于选举周期的短期应对形成差异。 这种长远视角让中国能持续投入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高效运转到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中国始终以建设性角色参与秩序重塑。 世界秩序的转型必然伴随动荡,但中国的实践提供了清晰路径。 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打破了少数国家主导的治理格局,包容性合作让更多国家获得发展机遇。这种基于平等与共赢的轨道,正是化解混乱、构建新秩序的关键,也为人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