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

未央秘史 2025-10-30 12:44:39

美媒声称中国的做法,完全错误了!10月29日,华尔街日报刊文声称,中国现在的做法,这是选择继续以科技与制造业为核心驱动力,而不是优先改善民生和刺激内需。北京在26年至30年的发展蓝图中,号召全国动员,采取“超常规措施”在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上实现决定性突破,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进程。 他们嘴里喊着“关注民生”,却故意无视科技与制造业升级和民生改善之间的根本联系,仿佛发展半导体就必然要牺牲老百姓的日子,这种非此即彼的忽悠,说白了就是怕中国抢了他们长期霸占的高利润赛道。 中国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已经达到3.6万亿元,实际增长8%,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平均水平,这些投入可不是凭空消失的,最终都转化成了惠及普通人的实实在在成果。 就拿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比亚迪2024年全年营收接近7800亿元,这样的规模背后是上下游无数就业岗位,从电池研发工程师到生产线工人,从线下销售顾问到售后维修技师,一个产业的崛起就能带动数百万家庭的收入提升。 而这些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消费能力,恰恰是内需最坚实的支撑,他们会买房、买车、旅游、消费高品质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再看那些“小而美”的科技创新,智能收割机1分钟收割600公斤作物,让农民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收入还能提升;骨科手术机器人走进医院,让患者就医更精准高效;电子社保卡实现线上办理各类业务,不用再跑断腿,这些不都是科技改善民生的直接体现吗? 美媒拿“消费疲软、通缩压力”说事儿,完全是选择性失明,当前全球通缩趋势由来已久,根源是美联储等全球央行此前长期货币刺激导致的供应过剩,从石油到各类工业品,全球范围内的产能过剩并非中国独有。 中国不仅没有忽视这个问题,反而在2025年3月就出台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到服务消费提质、大宗消费升级,出台了一整套组合拳。 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延续国家助学贷款免息政策,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升级,这些举措都是实打实的惠民政策。 而且中国的消费市场本身就在稳步发展,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经超过4亿人,这个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恰恰需要高质量的供给来激活,而先进制造业正是提供优质供给的核心。 如果没有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消费者可能还在为高价进口车买单;没有国产智能手机的突破,普通家庭想要用上高性能手机可能要多花几倍的钱,所谓的消费升级也就成了空谈。 至于“工业产能过剩”,中国早就开始主动调整,通过产业升级淘汰低效产能,培育新兴产业。 山东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左右,甘肃也在打造区域性现代制造业基地,2025年底工业增加值将突破3700亿元,这些规划的核心都是高质量发展,而非简单追求规模。 反观美国,一边指责中国“投入过多资源到关键领域”,一边自己2025财年的国防授权法案把军费提升到约8950亿美元,连年刷新历史纪录。 按照美媒的逻辑,美国要是真关心民生,为什么不把这笔接近9000亿美元的军费拿出一部分来改善本国的医疗和教育?要知道美国还有数千万人面临医疗保障不足的问题,基础设施常年得不到修缮,这种双重标准实在让人难以信服。 科技自立自强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关系到每个普通人切身利益的长远大计,过去中国在低端制造业徘徊时,虽然也能解决就业,但利润微薄,工人收入难以大幅提升,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也相对有限。 就像半导体行业,美国之前动辄对中国企业断供芯片,让不少相关企业陷入困境,也影响了上下游的就业和收入。 现在中国加大对半导体等关键技术的投入,2025年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478家,总市值超9.3万亿元,这些发展不仅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更有话语权,更让无数技术人才获得了高薪岗位。 美国半导体行业自己都面临人才短缺,预计到2030年有6.7万个岗位可能空缺,而中国的产业升级正在创造大量优质就业机会,这难道不是对民生的最大改善吗? 中国的发展蓝图从来没有把科技和民生对立起来,而是让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6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1.5%,人工智能算力规模同比增长73%,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收入的提升,是社会保障资金的持续充实,是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 美媒故意割裂两者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想让中国停留在产业链低端,继续为他们提供廉价产品,而自己则牢牢掌控高利润的高科技领域。 这种想让别人永远当“打工人”,自己却坐享其成的想法,早就不符合时代潮流了。

0 阅读:47
未央秘史

未央秘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