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家上亿”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冯唐,语出惊人:“只有穷人,才会痴迷技术,只有笨人,才会想着先把事做好,越是底层的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越差。 职场底层,总有埋头苦干却难升迁的困惑:技术牛人为何总被“关系户”甩开?一位从医界杀到商界的亿万富翁,直戳痛点——穷人迷技术,笨人求完美,底层弱人脉。这话听来刺耳,却藏着高层隐秘规则。冯唐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多少人的职场迷局? 冯唐1971年出生在北京,父母是工程师,从小家里的饭桌上就堆满电路图和机械手册。他1990年考进北京协和医学院,那年全国本科生招生才90个名额,门槛高得吓人。八年下来,他专攻妇科肿瘤,1998年拿下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京医院干了三年妇科,每天对阵复杂病例,积累一身硬本事。 这份医学底子,让他转行不费劲。1998年他去美国艾默里大学读工商管理硕士,2000年毕业回国。2001年进麦肯锡北京办公室,从咨询顾问干起,帮企业出谋划策,处理战略项目。几年后跳槽华润医疗集团,当高管,管资源协调和业务拓展。之后自己创业,创办公司,财富滚雪球般积累到上亿级别。现在他还是作家,书里常聊职场心得。 冯唐的这番话,出自2024年一次行业论坛。他站在台上,声音稳稳的,直奔主题。听众里头,有技术派也有管理层,大家伙儿听着听着,就开始交换眼神。这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从底层爬上来的亲身经历。想想协和那八年,他不光钻研专业,还得应付医院里的各种协调。转咨询后,更清楚高层决策不只看数据,还得看人情网。 说白了,这话点破职场一层皮。底层打拼,多是技术驱动,大家觉得多干活就能出头。可现实呢?资源越往上越紧,竞争藏在暗处。那些能调动大局的人,早把人心研究透了。酒桌上的一句试探,会议里的一次站队,甚至朋友圈的点赞顺序,都成信号。技术是砖,人脉是梁,缺哪样都盖不起高楼。 拿办公室例子说事儿。技术骨干小李,方案写得滴水不漏,熬夜调数据,年底却没他份儿。隔壁小王,PPT平平,但总能和领导“巧遇”食堂,聊两句家常,就升得飞起。招标时,小李的技术方案全覆盖指标,甲方却挑小王的,那版虽数据弱点,却附了上月生日卡。为什么?小王早递过茶叶,留了印象。 高层那圈子,更玄乎。亿级生意谈着谈着,转到高尔夫闲聊。球场绿油油的,早晨雾还没散,他们边挥杆边定条款。技术专家汇报模型,数据列得清清楚楚,可没人深挖,话题早偏到人情上。不是技术没用,而是很多人拿它当挡箭牌,躲社交。学生时代那套“干好活儿没错”,搁职场就是坑。 冯唐书里提过,成年世界,九成难题用人情解,剩下一成是没找对路子。搞关系不是脏事儿,高手玩的是互利。你帮领导解决孩子上学,他引荐人脉;给客户家乡特产,他漏行业风向。小投入,大回报,顺人性办事,逆人性才长本事。清高可以,但得先爬到能清高的位子。 职场如大家庭,技术是根,人脉是枝。集体协作里,单打独斗难成事儿。向上走,得在专业外,多练沟通。晨会电梯里,简短问候,顺带分享动态;项目间隙,走访同事,帮把手,形成圈子。冯唐从医到商,就是这么平衡过来的。 长远看,这不光个人事儿,还关集体进步。技术强了,国家产业才硬;人脉活了,资源才顺。职场新人,多学着点,别光钻牛角尖。平衡好两者,推动行业稳健发展,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