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麦克阿瑟被安排与象征着日本最高信仰的日本天皇见面。见面前,日本首相告诉麦克阿瑟:见面时,不能和天皇握手,不能直视天皇的眼睛,脚不能踩到天皇的影子,不能站在天皇的左边,更不能拍照。 这翻译过来就一句话:你,麦克阿瑟,得像个仆人一样,离我们的神远点。 麦克阿瑟是什么人?五星上将,太平洋战区的胜利者,刚坐着“巴丹”号飞机降落在厚木机场,整个日本都在他脚下。他听完这堆规矩,啥反应? 历史告诉我们,他一条也没遵守。 这场见面定在1945年9月27日。地点不是皇宫,而是美国驻日大使馆。你品品,让“神”亲自上门拜见一个凡人,这本身就是天塌下来的信号。 裕仁天皇当天穿着全套的晨礼服,打着领结,紧张得不行。而麦克阿瑟呢?他压根没穿正装,就是一身卡其布军便服,连领带都没打,领口敞着,嘴里叼着他标志性的玉米芯烟斗,一副刚开完会的休闲模样。 两人一见面,麦克阿瑟压根没管什么“不能握手”的规矩,直接伸出了手。裕仁估计是懵了,但也只能硬着头皮握了。 接下来,就是这场见面最“要命”的环节。麦克阿瑟转身对副官说:“叫摄影师进来。” 日本官员当场就慌了,赶紧上前阻拦:“不行!绝对不能拍照!这会亵渎神明!” 麦克阿瑟压根没理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对裕仁说:“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合个影吧。” 裕仁能说“不”吗? 于是,那张在战后日本掀起滔天巨浪的照片诞生了。 照片里,麦克阿瑟高出裕仁一个头,双手叉腰,神态轻松,像是在自家院子里接待邻居。而裕仁天皇,身材矮小,局促地站着,表情僵硬,礼服显得又大又滑稽。 这张照片第二天就被麦克阿瑟下令登上了日本各大报纸的头版。日本政府想尽办法阻止,但没用。当几千万日本人看到他们的“现人神”像个犯错的小学生一样站在美国将军旁边时,信仰崩塌了。 这张照片的冲击力,不亚于又一颗原子弹。它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所有日本人:神话结束了,你们的神,输了。 说到这,你可能觉得麦克阿瑟就是想单纯地羞辱一下天皇。哎,要是只到这一步,那他就不是麦克阿瑟了。 羞辱是手段,控制才是目的。 就在这张照片拍完后,两人关起门来,进行了一场长达38分钟的“秘密会谈”。这场谈话的内容,按裕仁后来的说法,是“君子协定,永不透露”。 但麦克阿瑟可没那么守规矩,他在回忆录里捅出来了。 他说,他本以为裕仁会像其他战犯一样,拼命为自己辩解,推卸责任。结果裕仁一开口,麦克阿瑟“深受震撼”。 裕仁:“将军,对于我的国民在战争中所做的一切政治和军事决定,以及他们采取的所有行动,责任完全由我一人承担。我来这里,是把自己交给您所代表的盟国进行审判。” 这话说得,水平太高了。 麦克阿瑟当场就被“感动”了,他在回忆录里写道:“这让我意识到,他凭自身的品质也足以成为日本的第一君子。” 得,麦克阿瑟被裕仁这招“欲擒故纵”给拿捏了。 你真以为裕仁是来“一死以谢天下”的吗?别傻了。他要是真想承担责任,直接在皇宫里切腹就行了,何必跑来见麦克阿瑟? 裕仁这趟来,就是为了活命。他这番话,是把自己的脑袋和全日本的稳定,一起摆上了谈判桌。 麦克阿瑟是政治家,他能不明白吗?他当然明白。他“感动”的不是裕仁的“高尚”,而是裕仁递过来的“投名状”。 当时,全世界要求审判甚至绞死裕仁的呼声高得吓人,连东京审判的审判长韦伯都坚持要起诉他。但麦克阿瑟顶住了所有压力。 为什么?两个核心原因: 第一,控制成本。当时的日本人虽然信仰崩了,但余毒还在。麦克阿瑟自己给华盛顿发电报评估过:如果动了天皇,日本必定会发生全国性的巨大动乱。到时候,美国至少要派出100万军队才能稳住局势。美国刚打完仗,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根本不想再填进去100万人。 第二,地缘政治。二战刚打完,美苏的冷战就开始了。在欧洲,美国有英法当盟友;在亚洲,美国急需一个“桥头堡”来牵制苏联。一个被彻底清算、陷入混乱的日本没有价值。一个保留了天皇,能迅速稳定下来,并且“听话”的日本,才是美国最想要的。 所以,那场“秘密会谈”的真相,其实是一场交易。 裕仁交出的筹码是: 我放弃“神”的地位。我接受你们制定的新宪法,彻底交出实权,只当一个“象征”。整个日本,以后都听美国的。 麦克阿瑟给出的回报是:你不用上东京审判的法庭。天皇制度可以保留。 说到底,标题里那串长长的“禁忌”,代表着日本旧时代的“体面”。而麦克阿瑟用一张照片彻底撕碎了它。但在撕碎之后,他又把裕仁这个“符号”捡了起来,洗干净,重新包装,变成了美国控制日本最好用的工具。 正如东京审判审判长韦伯最后愤愤不平说的那句话:“对天皇免于起诉,无疑是为了美国的最高利益。” 成年人的世界,尤其在国际政治上,哪有那么多对错,全是利弊和交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