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28岁的中国女子向家人谎称和闺蜜去马来西亚旅游,实际上是和一位25岁的中国男子前往马来西亚游玩,结果谁也没想到会发生意外。 “她跟我说去马来西亚是和你一起的啊!怎么会是跟个男的?”电话里范女士(化姓)母亲的哭声几乎要穿透听筒,电话那头的缪女士(化姓)愣在原地。 2025年10月4日下午,范女士和同事于先生(化姓)来到马来西亚某度假村。监控里两人穿着泳衣走出房间,手里拿着浮潜用的呼吸机,可谁也没留意当时阴沉的天色。 按照计划,他们应该在次日上午退房,可直到5日傍晚,酒店都无法联系上两人,不得已只能报警解决。而此时,范女士的家人还在等着她分享和闺蜜同游的照片。 其实,最先察觉异常的正是缪女士。10月5日晚上,范女士的父母因一整天都没有收到女儿的消息,转而联系了缪女士,这才戳破了持续多日的谎言。 原来范女士出发前特意告诉父母,是闺蜜缪女士同行,可实际上却是和于先生一起。然而让人揪心的是,于先生的朋友也始终联系不上人。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大家才终于意识到严重性。尽管当地总领馆迅速做出响应,组织队伍权利搜救,但至今两名中国游客仍然下落不明。 这起离奇失踪案最令人不安的,是它打破了我们对“安全旅行”的认知底线。两个完全行为能力人,在设施完善的度假村内,竟能不留痕迹地消失? 这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旅游安全问题。在陌生的领域和环境中,不管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差异,还是其他不可预见的突发状况,都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从领事保护机制迅速启动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应急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再快的救援,也快不过意外发生的瞬间。 更值得反思的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了年轻人追求的洒脱,这种美化本质上是把旅行的“不确定性”包装成了“自由感”,却忽略了现实里的安全、规划和责任。 很多人只看到社交媒体上“说走就走”的洒脱与浪漫,却没意识到背后可能藏着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出境旅游,面对语言不通、地形不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都可能成为悲剧的一环。 其实“洒脱”从不是毫无准备的莽撞,真正的旅行自由,应该是建立在充分规划后的从容。希望这起事件也能给每一个热爱旅行的朋友提了个醒:了解目的地治安状况、掌握应急联系方式、与家人保持行程同步、对陌生环境时刻保持警惕,都是对自己生命安全的负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正能量 致敬 信息来源: 九派新闻|两中国游客在马来西亚海边酒店失联3日,当地警方正搜寻,酒店:他俩是穿泳衣出去的 文|墨海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