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俄罗斯专家马斯洛夫这话可太实在了,一下就点破了俄罗斯和伊朗决策层心里那点不切实际的想法,总觉得自己是中国的“战略挡箭牌”,只要往地上一躺,欧美就得调转枪口去针对中国,而中国为了自保,只能无条件地给他们出钱出力。 这种把自己的安危和中国利益硬绑在一起的念头,说白了就是对大国之间的关系想错了,咱们得用实打实的事儿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让大家看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说说俄罗斯这边,这些年中俄在能源上的合作确实挺火的。2024年咱们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都到1.0847亿吨了,差不多占了咱们进口原油的两成;天然气也输了310亿立方米过来,光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输送的天然气,就能满足上亿家庭的用气需求。 但这可不是咱们单方面求着俄罗斯合作,而是典型的互相需要、各取所需,俄罗斯那边失去了欧洲不少市场,急需一个稳定的大买家,中国正好需要多找几个能源供应来源,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普京自己都说过,中俄关系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不针对第三方,更不是谁靠着谁过日子。 就拿能源合作来说,中俄签的《2025年能源合作路线图》里是提到要提高原油贸易量,但这是按市场规则来的商业合作,不是中国给俄罗斯的“救助款”。而且现在双方的合作早就不只是简单的买卖能源了,已经升级到全产业链合作。 比如中国企业参与了亚马尔LNG项目的建设,把这个项目的国产化率从15%提到了45%,还带动了几十亿美元的设备出口。要是真像有些俄罗斯人想的那样,中国得无条件帮他们兜底,那这些技术合作、本币结算(2023年中俄贸易里本币结算占比都到40%了)的细节根本没必要谈,直接打钱不更省事? 再看伊朗,2021年跟中国签的25年全面合作计划,被有些人当成了“长期饭票”,可你仔细看看那协议内容就知道,里面全是大方向的规划,压根没说中国得给多少援助、出多少力,重点是想一起挖掘经贸、基建这些领域的合作潜力。 中国帮伊朗搞基础设施,是因为咱们有施工能力和资金,而伊朗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双方是各取所需。去年莱希来中国访问,两国也只说要“落实合作计划”“深化具体领域合作”,压根没提过“中国无条件支持伊朗”这种话。 在伊核问题上,中国确实和俄罗斯一起呼吁过要通过对话解决、反对随便制裁,但这是基于联合国决议和国际法,不是因为伊朗“躺下了”中国就得接盘。耿爽早就说过,得让国际原子能机构发挥建设性作用,核心是用政治方式解决问题,不是中国直接出钱出力帮伊朗扛制裁。 要是伊朗真抱着“中国必须救我”的心态,那也太天真了,中国连自己的核心利益都得靠实力去争取,哪能为了别人随便放弃自己的原则? 更关键的是,马斯洛夫点破的“欧美会扑向中国”这个说法,纯属一厢情愿。欧美制裁俄罗斯,是因为乌克兰那事儿;打压伊朗,是因为核问题和地区安全问题。这些矛盾各有各的焦点,跟“谁挡在前面”没啥关系。 你看美国对咱们搞芯片制裁、贸易限制,哪一样是因为俄罗斯或伊朗“扛住压力”才没加码的?中国跟欧美的博弈,从来都是基于咱们自身的发展利益,比如搞科技自主、推动市场开放这些,跟其他国家的战略选择根本不是绑在一起的。 退一步说,就算俄罗斯或伊朗真的“松懈”了,欧美也不会集中火力对付中国。现在全球经济都是相互依存的,欧美企业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光是上半年咱们国内24.5万亿的消费总额,就不是任何国家能随便放弃的市场。 那些觉得“中国需要我们当盾牌”的人,本质上是高估了自己的战略价值,也低估了中国的抗压能力。你看咱们上半年不光新增了17.94万亿存款,消费还能稳步增长,靠的是国内市场的潜力,不是靠谁当“挡箭牌”。 其实中俄、中伊合作的规矩一直很清楚:按国际法来,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做生意讲规则,战略上合作讲原则。俄罗斯的捷宁电站项目能成为合作样板,靠的是“共商共建共享”,不是中国单方面输血;中伊合作能一直推进,是因为双方都守规矩,不是谁对谁的施舍。要是真有人把这种平等合作当成“中国必须兜底”的理由,最后只会砸了自己的脚。 说到底,大国之间哪有躺着就能赢的道理?中国愿意跟俄伊合作,是因为这对咱们自己有利,而且双方能平等对话。但要是总抱着“中国需要我,必须帮我”的错觉不放,那只会把好好的合作关系搞变味。马斯洛夫说得对,不是中国要靠谁,每个国家都得自己站稳脚跟,国际舞台上从来都是靠实力说话,不是靠“躺平”要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