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采购的猫腻,藏不住了吧! 江苏盐城的黄先生做完腿部骨折手术,才发现自己用的骨牵引针和针杆夹,医院收费分别是483元和2200元。他顺手查了下淘宝,同厂同型号的耗材,网上只卖42元和168元,价差足足十倍。这事被捅破后,医院小程序上相关耗材价格悄悄下调,还有人上门塞红包,想让他别再声张。 医院把责任推给医保局,说用的是阳光采购平台,医院没有自主定价权。但投诉后价格能迅速下调,又该作何解释。这背后的水分,恐怕不是渠道差异能轻飘飘带过的。 有人说医保支付就是原价,习惯了。但这种糊涂账,不能总让患者和医保基金来扛。骨牵引针这类耗材,采购价为何能与市场价脱节如此严重。是采购环节缺乏竞争,还是中间环节存在加码行为,需要给个明白话。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医保局已在其他地方着手挤压这类价格水分。比如针对中心静脉给药耗材,通过约谈企业,将输液港的价格从5000到10000元压到了2700元以下,降价空间主要来自压缩流通环节的水分。这说明价格虚高并非无解,关键看能否打破信息不透明,真正推动全链条价格公开。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救命钱,也是医疗系统公信力的基石。当同质耗材出现十倍价差,受损的不只是患者的钱包,更是整个医保系统的健康度。阳光采购平台必须真正晒在阳光下,才能让患者明白付费,否则所谓的阳光,反倒成了遮羞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