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之前为了向英国和日本示好,突然就取消了和中国合作的100亿美元巴加莫约港项目,可六年过去了,港口还是一片空地,2025年10月,坦桑尼亚政府干脆拿出220亿先令,又来请中国企业参与这个项目!这是何必呢? 当初坦桑尼亚为啥要跟中国翻脸,一门心思讨好英国和日本,说白了就是被“画饼”给诱惑了。英国作为坦桑尼亚的前殖民国家,当时许诺了不少“好处”,比如要给坦桑尼亚提供贸易优惠政策,让坦桑的农产品、矿产能更方便地进入欧洲市场,还说要帮着对接欧洲的投资资源。日本那边则抛出了“低息贷款+技术援助”的诱饵,声称可以帮坦桑搞港口规划,甚至暗示能拉来其他东亚国家的投资,把巴加莫约港打造成“东非枢纽”。 那会儿坦桑尼亚刚换了新政权,心里可能觉得多抱几个“大腿”更稳妥,尤其英国和日本都是发达国家,听起来比中国的合作条件“风光”不少。再加上有人在旁边吹风,说中国的合作是“商业捆绑”,不如英日的援助“实在”,坦桑尼亚政府一时昏了头,就借着“合作条件有分歧”的由头,把中国企业晾在了一边。可他们没琢磨透,这些发达国家的“好处”从来不是白给的,大多藏着后手。 结果呢?承诺的好处全成了泡影。英国说的贸易优惠,拖了半天只给了点无关痛痒的关税减免,欧洲市场的大门压根没真正打开;日本的低息贷款倒是提了,但附加了一堆条件,要求坦桑尼亚优先采购日本的设备,还得让日本企业参与项目管理,算下来比中国的商业合作成本还高。 更关键的是,这俩国家压根没能力拿出10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巴加莫约港可不是个小码头,要建8平方公里的港口、17平方公里的工业区,还有公路铁路配套,英国自己经济都紧巴巴的,日本也舍不得砸这么大本钱在非洲,最后只派了几个专家来“考察”了几次,就没了下文。 坦桑尼亚自己更是没辙。这项目早在2013年就定下了,本来中国招商局和阿曼主权基金都准备好了资金,连奠基仪式都办了,前总统基奎特当时还说“没有中国朋友就没有这项目”。可新政府一取消合作,阿曼那边也撤了资,坦桑自己连给搬迁群众的2800万美元安置费都凑不齐,最后只筹到150万。 没有资金、没有技术,连最基本的前期准备都做不了,港口自然只能荒着。这六年里,旁边的肯尼亚蒙巴萨港越建越大,抢走了不少东非的货运生意,坦桑尼亚原本想靠巴加莫约港当“非洲深圳”的梦想,彻底成了泡影。 眼瞅着老港口达累斯萨拉姆越来越拥堵,货物滞留几天甚至几周都是常事,经济损失一天比一天大,坦桑尼亚政府终于慌了。他们试遍了找其他国家接手,可德国、美国这些以前表达过兴趣的国家,一听要投100亿美元,全都打了退堂鼓——毕竟这种大项目,既要有钱有技术,还得愿意长期投入,放眼全世界,能做到的没几个。 这时候他们才想起中国的好:当年中国不光愿意出钱出技术,还承诺帮着招商引资,让坦桑能靠港口实现工业化,而且中国在坦桑已经投了66亿多美元,建了六百多家企业,给十几万人找了工作,从来都是说话算话。 所以2025年10月,坦桑尼亚干脆拿出220亿先令(大概合人民币六千多万),专门用来解决之前的安置费和土地问题,就是想表个诚意,让中国企业看到他们这次是真心想干事。这钱虽然不算多,但相当于把当年卡壳的“小难题”自己解决了,等于给中国企业递了个台阶。 至于中国的态度,其实一直挺实在,不搞意气用事那一套。外交部早说过,只要是符合市场化原则、能互利共赢的项目,中国都支持企业参与。毕竟巴加莫约港建成了,不光能帮坦桑摆脱贫困,还能辐射周边国家,让中国的商品和技术更顺畅地进入非洲,是件双赢的事。但中国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无条件迁就,肯定要把合作细节、资金保障这些事谈清楚,避免再出岔子。 说到底,坦桑尼亚这六年算是交了笔昂贵的“学费”,终于明白过来:那些发达国家的“口头好处”靠不住,还是中国这样真心实意搞合作的伙伴靠谱。现在回头找中国,虽然有点晚,但总比一直让港口荒着强。毕竟巴加莫约这个“伤心之地”,只有真正落地的项目,才能变成“希望之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