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第一,任何光刻

慕蕊看趣事 2025-10-31 11:21:46

12月1日起,中国正式升级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作出明确界定:第一,任何光刻机,只要含有不低于0.1%的中国来源稀土成分,无论其最终产自何地、途径哪里,都必须向中国申请出口许可,并详尽披露其用途、用量及最终用户。 第二,对用于制造14纳米及更先进逻辑芯片、高端存储芯片的关键设备及材料,启动更为严格的“逐案审批”制度。 12月1日这个时间点,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来说注定不普通——中国对荷兰的稀土出口管控新规正式落地,两条核心界定一出炉,立刻引发国际科技圈和贸易领域的高度关注。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0.1%的稀土含量门槛算不算低?光刻机这种精密设备怎么会和稀土扯上关系?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得先从稀土在高端制造中的特殊地位说起。 稀土不是单一元素,而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别看在设备中占比可能不高,作用却至关重要。以光刻机为例,其内部的精密传感器、激光反射镜等核心部件都离不开稀土材料。 荷兰ASML作为全球顶尖光刻机制造商,虽然整机在荷兰生产,但供应链遍布全球,其中稀土元素就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根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2025年的数据,中国稀土储量占全球38%,但产量占比超过60%,尤其是在高纯度稀土分离提纯技术上占据优势。 新规中0.1%的界定标准,看似宽松实则精准,因为多数高端设备的稀土用量恰好处于这个区间,既不会过度影响普通贸易,又能实现对关键领域的有效管控。 再看第二条“逐案审批”制度,针对的14纳米及更先进芯片制造设备和材料,这正是当前全球半导体竞争的核心领域。 随着AI、5G等技术的发展,高端芯片需求激增,而14纳米以下制程的芯片制造对设备精度要求极高。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信息显示,2024年中国进口的14纳米及以下制程芯片制造设备中,来自荷兰的占比达35%,这些设备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芯片生产基地。 “逐案审批”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而是会根据申请企业的用途、最终用户资质等进行综合评估,比如用于民用消费电子和用于军事领域的申请,审核标准会有明显区别。 新规落地前,荷兰经贸部门曾与中国相关机构进行多轮沟通,ASML也公开表示会积极配合中方的管控要求。从行业影响来看,短期内可能会导致部分光刻机交货周期延长,因为企业需要重新梳理供应链中的稀土来源并准备申请材料。 但长期来看,这会推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更加重视稀土供应链的透明度。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报告指出,新规符合国际通行的贸易管理规则,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利益,并非针对特定企业或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非首次对稀土相关产品实施出口管控,此前针对钨、钼等战略资源也有类似措施。这次针对荷兰的新规,更像是在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的一次精准调控。 随着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稀土等战略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立更加规范的出口管理体系,既是保障国内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重要举措。对于荷兰企业来说,尽快适应新规要求,加强与中国稀土供应商的合作沟通,将是应对变化的关键。 本文信源:中国稀土行业协会2025年全球稀土产业报告 本文信源:中国商务部官网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慕蕊看趣事

慕蕊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