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开始“膨胀”了。 要成为中国替代 这次,他们盯上了造船业——要在2047年,也就是印度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将其船舶在全球货运量中的份额从1%干到20%。 先说句实在话:全球造船这块大蛋糕,90%以上都被中、韩、日三国分了。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连韩国、日本都得打配合。而印度?官方自己都承认——占比才1%。 可偏偏,印度总理莫迪在“印度海事周”上又开始打鸡血,喊着“21世纪是印度海洋世纪”,还放出78.6亿美元的扶持计划,要让印度成为新的“全球造船枢纽”。 莫迪说,印度港口现在效率超过一些发达国家,还代表着“战略自主”和“包容增长”。这话听上去挺提气,可问题是——连印度自家的航母都造不好。那艘被他们吹上天的“维克兰特号”,从开工到服役拖了十七年,三次下水、反复舾装,搞得全球军迷都当笑话看。你要说造船业复兴?先看看自己螺丝能不能拧紧。 更现实的是,印度的造船基础薄得可怜。技术靠日韩,零件靠进口,优势就剩一个“劳动力便宜”。问题是,低工资不等于高技术,造船这行比拼的不是谁工钱少,而是谁能造出复杂度高、能过国际认证的高附加值船。 结果印度的船厂,大多数还在造小吨位商船,连中国二十年前的水平都没到。 有趣的是,印度人现在特别喜欢往“地缘政治”上靠,说中美竞争让他们迎来“新机会”。可现实却是,没有供应链、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积累,再多的地缘红利都只是空话。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国家级造梦。 造船不是喊口号,也不是给补贴,它是一个拼产业链、拼体系、拼几十年工艺沉淀的硬活。中国能做到今天的全球第一,是几十万工程师、上百万工人一焊枪一焊枪拼出来的。印度想在2047年追上?那得先学会怎么不让航母多次“回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