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印度突然宣布: 10月28日,印度政府消息人士透露,该国企业将停止通过贸易商购买俄罗斯石油公司与卢克石油的原油。 印度的这一突然举动,显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步步为营的全球博弈中的一次妥协。 美国的制裁网络正在不断收紧,而印度的停购行为,似乎印证了这种压力的真实存在。 美国计划从11月21日起实施新规,锁定俄罗斯两大石油公司,它们几乎占了俄罗斯原油出口的半壁江山。 制裁背后的威慑力不容小觑,银行、船运和保险机构全被纳入监管,不愿冒险触碰俄罗斯石油。 这种“二级制裁”的威胁,就像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被排除在美元结算体系之外的风险,谁又能承担得起? 印度作为俄罗斯石油的重要买家,早已与俄油形成了高度依赖。 今年以来,印度日均进口俄原油约180万桶,占其总进口量的36%。 这一数字较三年前翻了数倍。 但令人关注的是,印度之所以选择俄油,除了地缘政治的因素,更离不开价格上的诱惑。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石油的价格远低于全球基准,曾一度低出每桶20到30美元,为印度炼油厂节省了大笔成本。 然而如今,折扣优势已经缩小到每桶1.8到2.2美元,价格的吸引力开始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曾试图绕开美国的制裁,尝试通过人民币、卢比结算,甚至借助第三国家转运来规避压力。 但局势发展到今日,这条战线似乎已经无法维持。 美国方面的多重压力显然已经奏效,印度的船运代理不敢报价,银行也开始退单,保险公司更是直接拒绝为运输俄油的货船承保。 这一切使得印度炼油厂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即使俄油价格再低廉,运不进来的原油也只能是一场空谈。 事实上,印度内部已经开始悄然调整。 国有炼油厂率先行动,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相关的合同进行审查。 似乎在这场博弈中,印度政府已经做出了一个明智但不得不的选择。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一转变背后,美印关系的微妙变化似乎浮现出来。 美印正在谈判贸易协议,作为一种交换,美国有意将对印度的惩罚性关税从50%削减至15%。 俄油,似乎成了这张谈判桌上的筹码。 减少俄油进口带来的直接影响,似乎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巨大。 根据野村分析师计算,这一改变对印度GDP的直接影响仅为0.04%。 但真正的大麻烦或许在于间接影响。 随着中东油价的上涨,印度的炼油成本开始增加,而成品油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这一压力最终将转嫁到普通民众身上。 迪拜油近期合约价差飙升就是一个信号。 更糟糕的是,印度炼油厂这些年已经根据俄油的特性调整了生产工艺,突然换油可能导致生产线需要重新校准,甚至可能不得不停产。 从美国进口替代石油显然不划算,运输成本高昂,中东产油国也几乎达到满负荷状态,想完全弥补俄油的缺口恐怕并不现实。 俄罗斯方面虽然对于供油问题持乐观态度,称供应正常,但贸易商的退出显然让运输环节变得复杂。 印度炼油厂是否能在没有中间桥梁的情况下顺利接收原油,仍是未知数。 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事实:印度的停购行为,不仅是制裁压力使然,更是现实利益的权衡。 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印度最终选择了妥协。 它一方面希望美国降低关税以换取宽松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俄油问题上迅速调整立场,以免在其他领域遭遇更大的瓶颈。 这场交易揭示了全球能源贸易的权力格局仍然掌控在美元和制裁的手中。 印度的选择,无疑给那些仍在购买俄油的国家敲响了警钟。 所谓的战略自主,在面对国际制度化压力时,究竟是如何被撕裂的? 最后,印度的这次妥协是否会带来连锁效应? 其他依赖俄油的国家又会如何应对?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每个选择都藏着权衡与妥协的影子,真相往往隐藏在这一个个选择背后。 信源:印度炼油商暂停采购俄油,评估替代原油来源-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