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力部长哈塔尔那句 “我们已经掌握特高压技术,可以给中东送电” 的豪言壮语还在耳边,殊不知所谓的 “外资传授”,根本就是中国企业花钱出力手把手教出来的结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回顾十多年前,印度面临着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难题,特高压电网的建设急需先进技术支持。当时,全球掌握765千伏变压器量产技术的企业仅有五家,中国的保变电气是唯一愿意提供核心工艺技术的公司。 为了吸引外资,印度政府开出了优惠政策——“零关税、五年免税、订单优先”,看似丰厚的待遇实则是对保变电气的技术“诱饵”。 中国的保变电气看到印度市场的巨大潜力,决定迎难而上,积极响应印度的招揽。而印度电力部则早在内部报告中明确提出,计划通过与保变的合作,将技术转移至印度本土,确保在三年内实现自主生产。 对于保变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合作共赢”的机会,然而这份“合作”的背后,却藏着印度精心设计的“技术收割”陷阱。 2012年,保变电气将一整套特高压变压器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带到了印度,随后开始了对200名印度工程师的培训。 这些工程师不仅要在中国保定的生产车间中学习操作技巧,还要了解包括绕线圈、绝缘油检测、甚至温升曲线等一系列技术细节。 培训费高达1.2亿元人民币,保变的工程师们抱着“带徒弟”的心态,认为这是一种共享技术、拓展市场的双赢之举。 然而,印度的“人才本地化”并非如表面上那么简单。在这些印度工程师通过培训逐渐掌握了特高压变压器的所有核心技术后,保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相反,印度的本土企业,特别是阿特兰塔电气,借助保变的技术,开始迅速崛起。 2019年,保变电气印度工厂的第一台765千伏变压器正式下线。然而,印度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订单优先”政策变成了“优先采购本土产品”。 这让保变的订单遭遇了大幅削减,而阿特兰塔电气凭借较低的报价和“技术安全评估”报告,成功夺走了大量订单。 “技术转移”的后果开始显现,印度的本土企业逐渐壮大,尤其是那些曾在保变培训过的工程师所创办的公司。 阿特兰塔电气在市场中迅速获得了竞争优势,凭借比保变低15%的报价,轻松抢占了大部分订单。 更让人气愤的是,阿特兰塔的设计图纸几乎和保变一模一样,连生产流程和设备标准都与保变高度相似。面对这种局面,保变不仅失去了市场份额,还面临着成本上涨和质量问题的双重困扰。 为了降低成本,保变不得不尝试使用本地材料,但这导致了产品质量的下滑,客户投诉不断,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对外资企业的“税务审查”和“技术安全评估”也成为了拖延外资企业扩展的手段。保变的产能扩展申请在18个月内未获批准,最终错失了宝贵的市场机会。 随着技术泄露和市场份额的丧失,保变在印度的境遇越来越艰难。到了2023年,保变电气的印度工厂几乎停产,营收低至仅仅几万人民币,而亏损却高达千万。 更糟糕的是,当保变准备撤资时,印度法律规定了本土企业的优先收购权。阿特兰塔电气趁机低价收购保变的股权,最终以1.37亿人民币的价格将保变的90%股权收购,而保变之前在印度投入的资金早已无法收回。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保变遭遇重创之际,印度电力部长哈塔尔依然在高调宣扬印度已经掌握了特高压技术,向中东输电的计划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然而,业内人士清楚,所谓的“印度技术”背后,实际上仍然是中国保变电气的技术基底。那些被阿特兰塔电气“标新立异”的产品,核心设计和技术原理依然源自保变。 从保变电气的案例来看,印度政府在吸引外资时,提供的所谓“优惠政策”实际上是精心设计的陷阱。这一过程中,外资不仅失去了技术控制权,还付出了巨大的资本代价。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保变的失败无疑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在全球化合作中,核心技术的保护尤为重要。 中国企业如今在东南亚、越南等市场开展合作时,已经开始采取更加谨慎的策略,比如通过“技术授权+设备供应”的模式,避免全套技术转移。 这种方式既能保持对核心技术的控制,也能规避本土政府政策变脸的风险。同时,许多企业也开始在合同中加入“第三方仲裁条款”,以应对东道国可能采取的“政策变脸”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