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运动”是错的?医生直言:过了60岁,尽量保持4个锻炼习惯 都说 “生命在于运动”,可 62 岁的张大爷每天雷打不动跑 5 公里,最近却疼得站不起来,检查发现膝盖软骨磨损严重。“经常运动” 明明是好事,怎么到了老年人身上就成了 “伤”?其实不是运动错了,是过了 60 岁,锻炼得选对 “门道”,这 4 个习惯才更适合。 张大爷之前听人说 “跑步能防三高”,就每天清晨空腹跑 5 公里,坚持半年后膝盖开始疼,一开始以为是累的,直到走楼梯都费劲才去医院。 医生告诉他,老年人关节软骨退化,高强度跑步会加速磨损,反而伤身体。后来调整了锻炼方式,两个月后膝盖疼就缓解了。这说明对 60 岁以上人群来说,“怎么动” 比 “动得多勤” 更重要。 第一个该保持的习惯,是晨起不着急猛动,先做 5 分钟 “唤醒操”。很多老人像张大爷一样,醒了就直奔操场运动,可《中国老年人运动健康指南(2023)》明确提到,老年人晨起交感神经兴奋性低,突然剧烈运动容易导致血压波动、心率骤升。 建议醒来后先在床上伸伸懒腰,坐起来后做转头、摆臂、缓慢踢腿的动作,等身体微微发热再起身,心率控制在(220 - 年龄)×50% 以内最安全。 有位 65 岁的李阿姨,之前晨起直接跳广场舞,总觉得头晕,改成先做唤醒操,再慢慢走到广场,头晕的情况就没再出现。 第二个习惯是选 “温和抗阻” 代替高强度力量训练。不少老人想练肌肉,就跟风举哑铃、做深蹲,结果伤了关节。其实老年人更适合用弹力带、装水的矿泉水瓶(每瓶约 500 毫升)做抗阻训练,比如用弹力带练上臂拉伸,双手握矿泉水瓶做缓慢抬臂。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 年研究显示,每周进行 2-3 次温和抗阻训练,每次 15-20 分钟,能提升老年人肌肉量 10%-15%,还不损伤关节。70 岁的王爷爷之前练深蹲伤了膝盖,换成靠墙静蹲(后背贴墙,膝盖不超过脚尖),配合弹力带训练,三个月后腿部力量明显增强,上下楼也不费劲了。 第三个习惯是运动后必做 “慢冷却”,不马上坐下。很多老人跳完广场舞、散完步,就直接找个地方坐下歇着,可这样容易导致血液淤积在下肢,引发头晕、乏力。有研究发现,老年人运动后突然停止,血压波动幅度比年轻人高 2 倍。建议运动结束后先慢走 3-5 分钟,再做简单拉伸,比如拉伸肩背(双手交叉举过头顶,缓慢向两侧伸展)、腿部(单腿站立,手摸脚踝缓慢拉伸),每个动作保持 10 秒,这样能让心率和血压平稳下降。68 岁的刘奶奶之前跳完舞直接坐,总觉得眼前发黑,加上慢冷却步骤后,身体就舒服多了。 第四个习惯是根据基础病选运动,不盲目跟风。有高血压的老人要避免憋气动作(比如举重物时憋气),适合选太极、散步,每周 5 次,每次 30 分钟,运动时收缩压不超过 160mmHg;糖尿病患者别空腹运动,最好在餐后 1 小时散步,避免低血糖;有腰椎问题的老人少做弯腰、扭腰动作,可选游泳(水温控制在 28℃左右)。 66 岁的赵爷爷有高血压,之前跟着别人打羽毛球,每次接球都憋气,导致血压升高,后来改成每天早上散步 40 分钟,配合太极,血压控制得很稳定。 其实对老年人来说,锻炼不是 “比谁动得多、动得猛”,而是 “让身体舒服,越动越有劲儿”。建议老人们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每次运动的时间、项目和身体感受,比如 “早上 8 点,散步 30 分钟,没头晕,膝盖不疼”。 每周翻一翻,要是某天觉得累,下次就把运动时间减 10 分钟;要是出现胸痛、头晕,就先停一停,找医生看看。适合自己的锻炼,才是真的对身体好,毕竟健康的目的,是为了好好享受往后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