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新四军情报员周迪道被日军抓住后叛变,纵队得知消息后准备转移,却突然收到一封密信:“将计就计!” 周迪道当时担任浙东游击队的情报员,隶属于新四军,主要负责情报工作。周迪道是老党员,在当地参加革命多年,对我党在当地的地下组织架构非常清楚。同时,周迪道与浙东游击队的联系紧密,对浙东游击队的情况也很熟悉,他叛变投敌对我党我军的威胁极大。 浙东游击队得知周迪道被抓以后,立刻准备转移,避免遭到敌人的重创。但就在这个时候,时任浙东游击队保卫科长的丁公量却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上面竟然写着“将计就计”。而写这封信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刚刚被捕的周迪道。 周迪道在信中提到的“将计就计”,指的是“假投降”,再利用日军对他的信任,继续暗中搜集情报,从而实现秘密抗日的目的。 丁公量接到密信以后,立刻将周迪道的想法上报了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对此,两人犯了难,一时间难以下定决心,讨论了很久之后才正式决定,同意按照周迪道的想法实施计划。 为何“假投降”这种事情这么难下决定?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假投降”这种事情其实并不罕见,无论是我军落入敌人手中的人员,或者敌人被我军俘虏的人员,都曾经有过使用“假投降”计划的案例。在我军的俘虏中,土匪被俘后假意“归顺”的情况最多,但最终的结局一般都不太好,土匪往往受不了管制,很快又回归土匪。 而我军战士“假投降”后,一般都能坚守信仰,争取获得敌人的信任,再寻机向我军提供情报,以达成消灭敌人的目的。但问题在于,经历了一两次以后,日军的警惕性就迅速提高,对于这种事情有了防范。 日军残忍,自然不会甘心被戏耍,“假投降”被识破以后,往往会遭到日军的疯狂报复,酷刑之下简直生不如死。所以,“将计就计”看似高明,实则风险极高。若是单纯被敌人抓住,组织还可以暗中营救,或者寻机抢人,而“假投降”被发现的话,基本没有生还机会; 第二,“假投降”这种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方式,不仅有牺牲的高风险,还有事后“解释不清”的风险。如果周迪道选择“假投降”,第一步肯定是要取得日军的信任,而要取得日军的信任,势必要向日军纳“投名状”,做一些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 一旦做了这样的事情,“假投降”还是真叛变,若没有革命同志相伴左右,或者上级接到通知,就没有人可以证明。也正因为如此,周迪道通过监狱内的暗线给丁公量写了这封密信,是通知,也是申请,这样做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够证明自己的“清白”。 但这种做法看似天衣无缝,实则是难以掌控,真正实施起来会出现什么变故,谁都无法预料。日军让周迪道杀害革命同志怎么办?日军让周迪道带路“扫荡”浙东游击队怎么办?届时,周迪道不按照日军的要求办就会暴露,按照日军的要求做事就回不了头。 若是被日军杀害,至少保留了清白之身,但执行“假投降”,可能多年的革命生涯都会栽进去,风险实在太大了,这就是谭启龙感到为难的关键。 但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基本没有营救周迪道的可能。谭启龙考虑再三,最终决定冒一次险,批准了周迪道将计就计的申请。而周迪道向日军假投降以后,也确实向日军透露了一些我军的情报,例如游击队的开会地点,还有一些地下组织无关紧要的资料位置。 不过,周迪道做的这些动作,都得到了游击队的暗中配合,让日军抓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却又没有实质性收获。周迪道深知这样做很难取信日军,事实上也是如此,周迪道虽然被释放了,还故意出入赌场和妓院,但日军对他根本不信任,始终派人监视他。 周迪道深知,若不能让日军抓到一些“革命者”,他的处境会很难。所以,周迪道很快就告诉了日军,指认李平安是“通共”的同志。 李平安以前确实是新四军的人,但后来背叛了组织,周迪道称李平安是新四军派来假投降的内应,还让游击队帮忙伪造了证据,让日军对李平安恨之入骨,无论李平安如何狡辩,最终都没能保住命。 这件事发生以后,日军对周迪道的信任度明显高了很多。周迪道的行动开始有了自由,不时向日军提供一些假情报,在浙东游击队的配合下,周迪道算是暂时稳住了局面。 周迪道暂时安全以后,立刻开始行动,一方面暗中搜集日军的情报传递给游击队,一方面暗中筹集款项帮助新四军渡过难关。 周迪道此前之所以被日军抓住,就是因为外出执行筹款任务时,被伪乡长告发。周迪道当时除了担任新四军的情报员以外,还兼任浙东行政公署南山财经委主任,被日军抓住以后,日军并不知道他是新四军情报员,这才得以将计就计,否则难度将会更高。 如今周迪道保住了命,仍然不忘自己的筹款任务。但此时自身难保,如何在日军的眼皮子底下筹款?周迪道确实很高明,他暗中与当地的大汉奸见面,向他们索要钱款和药品。周迪道不怕他们向日军告密,因为李平安的例子就在眼前,谁敢得罪周迪道,他就会把谁说成“通共”给办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汉奸们纷纷就范,给钱给药,全被周迪道暗中送给了新四军。而周迪道则在日本投降以后顺利撤离,成功归队。

天高云淡
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