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224亿利润不分红,董明珠硬刚股东砸钱研发机床,五年后结果惊呆所有人

纸上点将 2025-11-02 20:51:47

2017年,格力赚了224亿,结果董明珠一声咬定,这钱五年内不分红,统统砸进机床研发。这事儿,股东们气得差点把桌拍碎,谁都担心这224亿进了实验室就是如泥牛入海,花得干脆又漂得彻底。 格力电器在2017年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全年净利润高达224亿元,同比增长近45%。这得益于空调主业稳健增长,营收突破1480亿元大关。公司作为家电巨头,长期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这些设备价格高企,维护成本居高不下。更关键的是,供应链易受外部波动影响,交货周期长达数月,企业生产节奏常常被动。董明珠审视这一痛点,认为单纯分红虽能短期回馈股东,却无法解决核心技术短板。她选择将全部利润留存,用于机床等智能装备研发,这一步直接挑战了资本市场对稳定回报的期待。过去几年,格力已小试牛刀开发部分设备,但规模化仍受限。决策一出,内部高管层意见分歧明显,有人担忧资金效率,有人支持长远布局。董明珠坚持认为,制造业升级离不开自主装备,否则空调业务再火爆,也难逃上游掣肘。这笔钱不投进去,企业竞争力将逐步滑坡,影响长远生存空间。 股东群体对不分红方案反应激烈,2018年年度股东大会成为焦点。会上,中小投资者直言这违背了格力多年高分红传统,从1996年上市至今,公司累计派现超千亿元,平均分红率超过70%。突然停手,让许多人感到权益受损,尤其是那些依赖分红维持生计的散户。机构投资者则从风险角度施压,指出224亿元投向高不确定性项目,可能导致资金闲置或亏损。股价应声大跌,开盘即跌停,市值蒸发数百亿元。董明珠在会上回应称,分红虽好,但企业需优先强化技术壁垒,她个人年薪仅200多万元,本该多拿分红却主动让渡。选举环节,副总裁望靖东意外落选董事席位,这被视为股东对管理层不满的直接信号。公司董事会随之调整,年轻团队逐步上位,但核心决策权仍牢牢掌握。整个事件暴露了家电企业转型阵痛,股东短期利益与企业战略长远间的天然冲突。格力作为国企控股企业,这种博弈更显复杂,需平衡多方诉求。 机床研发项目启动后,董明珠主导组建专业团队,通过高薪和股权激励,从国内外引进多名机床专家。这些人多有20年以上经验,推动项目从概念到原型快速迭代。资金投入不遗余力,除了初始224亿元,格力每年从净利润中划拨15%专项支持,五年累计超过300亿元。这笔钱主要用于采购关键仪器、建设测试平台和迭代优化,确保设备精度达到国际水准。项目聚焦数控机床核心部件,如主轴和控制系统,这些曾是进口垄断领域。格力内部生产线率先应用,替代部分海外设备,采购成本下降约30%。这一步虽初期未见明显盈利,但为企业节省了巨额外汇支出。同期,格力还涉足芯片研发,2018年已实现空调芯片小规模应用,标志着多元化布局初见成效。董明珠强调,这种投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对制造业“卡脖子”问题的系统回应。中国作为世界工厂,高端装备自主率不足30%,格力此举意在补齐产业链短板,推动本土技术积累。 项目推进过程中,格力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人才短缺和技术壁垒。国内机床产业起步晚,精密加工精度和稳定性与国外差距明显。董明珠推动跨界合作,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累计申请专利数百项。2020年,疫情冲击下,供应链中断更凸显自主装备价值,格力机床项目加速落地,避免了生产停滞。2022年,格力机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标志着从研发向产业化转型。公司首款五轴数控机床下线,应用于汽车和航空领域,性能指标超同期进口产品。营收贡献渐显,2023年智能装备板块收入占比升至5%以上。股东反馈随之转变,早期反对者看到财报改善,股价从低谷回升超50%。董明珠的坚持换来市场认可,但也暴露管理层压力,她多次表态希望投资者长期持有,避免短期炒作。这反映出国企改革中,领导者需在利益平衡中求变。 格力不分红决策的深层影响延伸至整个产业链。面对半导体设备禁运,董明珠取消价值21.8亿元的30台进口碳化硅外延炉订单,转向国产供应商北方华创和中电科48所。这一动作注入大额订单,帮助本土企业获实战验证机会。格力产线测试显示,国产设备稳定性达95%以上,远超预期。类似举措在机床领域复制,推动供应商升级,间接提升行业整体水平。中国制造业正从“世界工厂”向“制造强国”转型,高端装备自主化是关键一环。格力案例证明,短期让利能换取战略主动,五年投入虽未全见回报,但已形成技术储备。董明珠的路径选择,接地气却不失深度,它提醒企业家,盈利之外,企业还需承担产业责任。股东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支持,体现了成熟投资逻辑的演进。

0 阅读:63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