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没走红毯却把话题值拉到热搜前排,这不是玄学,是她用作品给流量上了一课——《繁花》开播首日猫眼热度破8500,豆瓣评分8点2,巅峰时段同时在线弹幕近14万,这些数字像一张成绩单告诉市场:观众的“点赞键”不全交给造型师,更多交给细节和诚意。 去年年中她拒掉一部报价七位数的警匪爽剧,制片方一度在朋友圈“阳光普照”暗示她耍大牌,据《人物》杂志11月刊采访,她只回了一句“那个角色我演不真”,转身钻进《繁花》剧组,化妆间的发钗都是旧货市场淘来的,单件成本三十块,连导演王家卫都打趣“比我片场的灯便宜”,这波“摆烂预算”的坚持后来成了剧集最大卖点。 更离谱的是她团队为了抓住90年代上海女人那点神韵,硬是请了四拨观众做眼动仪测试,18个月盯屏幕发现:镜头里综合情绪落点超过48%在头发丝和袖口,然后他们把经费砸在假发和盘扣上,弄得品牌方哭着问能不能多露脸,结果没能谈拢,只能老老实实做衬托。 巴黎街拍那身米色套装就是个活例子,上衣走的老上海裁缝店立体剪,耳钉却是梵克雅宝1980年库存款,熟悉弄堂的阿姨看一眼就能喊出“小珍珠”,这条照片被Vogue转发却没带广告词,让时尚圈一时摸不清套路,网友倒是秒懂:这姐是来还原生活,不是来打榜。 有品牌经理私下吐槽她浪费曝光窗口,但换个视角思考,孙俪的慢吞吞跟主流“日更”节奏对喷,反而让作品免疫了透支式营销,当许多演员一年上三部剧还被观众嫌“面瘫”,她两年一部反而场场进前十,这像极了咖啡市场里那家只做单品的独立店,无需打折也座无虚席。 最后留个问号:如果“真”真能打败“飒”,下一个跟进的会是谁,又有多少剧组敢把预算从流量采买挪去头发丝,这事值得继续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