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有位八路军营长受重伤,治了整整一年,动了7次手术,伤情还是没好转。上

笑蓝说 2025-11-03 12:59:00

1943年,有位八路军营长受重伤,治了整整一年,动了7次手术,伤情还是没好转。上级决定,把他送到延安去治。谁也没想到,就这一路,他的伤竟然自己好了。   2019 年北京医院,百岁的张中如摸着左胸凹陷的旧伤,声音微弱。   “沟口山那三发子弹,再偏半寸,就见不到新中国了。” 话落,眼角泛泪。   这处伤曾让他七次躺上手术台,最终却在千里担架上,创造了自愈奇迹。   1944 年 6 月,当担架队抬着张中如走进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时,谁都没抱希望。   出发前,延安医疗队会诊后摇头:“感染扩散到纵隔,没法治了。”   可二十天的担架路走完,卫生员小王掀开纱布,竟看到伤口边缘结了干痂。   傅连暲院长亲自检查,发现粉红新肉正从疤痕下冒出,连呼 “从未见过”。   后来医生们分析,黄土高原的颠簸,竟意外帮他排净了深层脓血。   这千里担架路,每一步都走得艰难。1944 年 5 月底从晋绥出发时,张中如还在昏迷。   四名战士轮换抬着担架,山岭沟壑间,每晃一下,他胸口的脓就渗湿一层纱布。   卫生员小王每半小时就用棉签蘸水,滴进他干裂的嘴里,生怕他脱水。   出发第三天,小王换纱布时突然停手:“营长,脓水少了!” 张中如虚弱地睁开眼,看着小王手里的纱布,第一次露出了笑意。   第七天,队伍走到黄土高坡深处,张中如从昏迷中醒了过来。   他沙哑地问小王:“还有多久到延安?” 声音虽弱,却透着一股劲。   小王说快了,他便试着深呼吸,竟没像往常那样疼得钻心。   第十天过一条小河时,凉水溅到胸口,他没觉得刺痛,反而有清爽感。   干燥的高原空气抑制了细菌滋生,这是他自己都没想到的转机。   十五天后,张中如已经能坐起来吃干粮了。   塌陷的左胸慢慢鼓了点,他摸着胸口,想起一年前在医院的日子。   1943 年 3 月受伤后,他先在晋绥军区医院遇上德国医生汉斯・米勒。   第一刀没麻药,他咬着毛巾,听着手术刀切开皮肉的声音,没哼一声。   术后医生让他吹篮球内胆排脓,他每天吹到脸通红,哪怕胸腔火燎似的疼。   可两个月后,伤口突然发臭,高烧四十度,脓水顺着衣服往下流。   转到贺家川后方医院,米勒医生发现感染钻进了肺里,只能再开刀。   这一刀切掉了他一根肋骨,插上引流管,排出的脓液装了满满八盘。   接下来的一年,他又经历了五次手术,麻药越来越少,有次灯灭了还摸黑做。   七次手术后,三根肋骨没了,脊椎弯成 S 形,后背爬满褥疮,瘦得只剩皮包骨。   即便这样,他也没放弃。每次手术醒来,第一句话总问 “能回部队吗”。   医生劝他安心养伤,他却在病床上琢磨战术,还让战友给他念报纸。   1945 年元旦,伤愈后的张中如穿着新军装,走进延安大礼堂。   胸口还有点凹,但他挺胸抬头,一点都不掩饰自己的伤。   很快,他被任命为晋绥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重新拿起了地图。   日本投降那天,他正在整理作战计划,听到消息时,突然红了眼眶。   解放战争时,他靠着右肺呼吸,照样冲锋在前,从科长升到了更高职位。   建国后,他任总参某部政委、部长,被授予少将军衔,一干就是一辈子。   有人问他,左肺没了,这么多年累不累?他总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幸运多了。”   2019 年张中如离世后,他的事迹被收录进革命史料,担架自愈的故事广为人知。   如今,在他曾经战斗过的山西交城县,还有人提起那位 “硬气营长”。   纪念馆里,摆放着和他当年用过的相似的担架、篮球内胆,供人参观。   人们看着这些物件,听着他的故事,总能感受到那份不服输的坚韧。   这份从绝境中拼出来的生命力,永远激励着后来人,珍惜当下的和平。   信源参考: 《八路军抗战纪实》人民出版社   中央档案馆藏《晋绥军区战地医疗档案》1944年记录

0 阅读:556
笑蓝说

笑蓝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