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三代技术差,十年追赶路

薛彤作琴 2025-11-03 15:33:36

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 5 - 10 年的时间来挽回。” 在半导体行业的交流会上,尹志尧这句论断总能引发热议,而要理解这话的分量,得先弄明白 “三代技术差距” 到底意味着什么。半导体领域的代际划分有明确标准,不只是芯片制程的数字变化,更体现在材料体系、核心设备和产业生态的全面差距。 当前中国最先进的量产芯片停留在 14 纳米节点,而台积电、三星已经稳定量产 3 纳米芯片,这中间隔着 7 纳米、5 纳米两代关键突破,再加上先进封装等配套技术的代差,正好对应 “至少三代” 的说法。 从具体领域看,差距在核心设备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光刻机为例,荷兰 ASML 的 EUV 光刻机已能支撑 3 纳米制程生产,而国内上海微电子的 DUV 光刻机还在 90 纳米制程上攻坚,中间差了近五代技术,但这只是设备差距的一个缩影。 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关键装备中,国产产品在先进制程的适配性上仍有欠缺,像 7 纳米以下制程所需的精密零部件,比如高精度光学元件、特种气体等,大多依赖进口,这些 “卡脖子” 环节共同构成了代差的实体。 更关键的是产业生态的差距。欧美国家经过数十年积累,已形成从 EDA 设计工具、核心材料到设备制造、芯片代工的完整闭环。 比如 EDA 工具领域,Synopsys、Cadence 等企业垄断了全球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企业虽有突破,但在先进制程的设计套件上仍需依赖进口。 这种生态壁垒比单一技术差距更难突破,因为新设备、新材料必须经过长期验证才能进入头部代工厂的供应链,而这个验证周期往往需要 3 到 5 年。 但尹志尧的自信并非空穴来风,人才储备是他最看重的底气。作为曾主导泛林集团核心技术研发的专家,他太清楚全球半导体人才格局 —— 美国各大芯片巨头的技术骨干中,华人占比高达 30% 以上,从芯片架构设计到设备研发的关键岗位上,都能看到华人科学家的身影。这些人才要么已陆续回流,要么通过技术合作间接助力国内研发,为产业突破提供了核心智力支持。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更让追赶有了加速度。2025 年国内半导体设备板块总市值已突破万亿,10 月底单周成交金额就超过 250 亿元,资本市场的热捧背后是真金白银的研发投入。 政策层面不仅有专项基金支持,还通过晶圆厂扩产创造应用场景 ——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的扩产计划,让国产设备有了更多验证和迭代的机会,2025 年成熟制程设备的国产化率已有望提升至 50%。 这种追赶不是盲目蛮干,而是找准了突破口。国内企业没有全面铺开与欧美巨头竞争,而是先在成熟制程实现突破,再向先进制程渗透。比如中微公司的刻蚀机已能适配 14 纳米制程,在国内晶圆厂的使用率超过 40%;北方华创的薄膜沉积设备也在 28 纳米制程站稳脚跟,这些突破为后续技术升级积累了数据和经验。 同时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国内与欧美处于同一起跑线,碳化硅、氮化镓材料的研发进展甚至实现局部领先,这种 “换道超车” 的思路正在缩小整体代差。 国际环境的倒逼反而加速了国产化进程。美、日、荷等国不断加码的出口管制,虽然短期内增加了设备采购成本,但也让国内企业彻底放弃了 “依赖进口” 的幻想。 2024 年以来,国产光刻胶、CMP 抛光材料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率年均提升超过 10%,原本需要 10 年才能突破的技术,在需求牵引下压缩到了 3 到 4 年。这种 “压力变动力” 的转化,正是尹志尧看好 5-10 年追平差距的重要原因。 当然,尹志尧也清楚追赶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意味着半导体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从 14 纳米量产到 28 纳米设备国产化率提升,再到第三代半导体的同步发展,这些进展都在印证:代差确实存在,但并非不可逾越,而 5-10 年的时间窗口,正是技术迭代与生态成熟的关键周期。 信息来源:前沿分享:《浅谈第一、二、三、四代半导体及发展趋势》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