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俄罗斯总理正式宣布 11月3日消息,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已于1日签署命

红楼背疏影 2025-11-03 16:17:53

最新消息 俄罗斯总理正式宣布 11月3日消息,俄罗斯总理米舒斯京已于1日签署命令,终止与芬兰关于武奥克萨河水电站能源开发协议的第三和第四条,理由是芬兰自2022年4月起就单方面拒购俄电,俄方自然不再承担补偿性能源供应义务。(环球时报) 11月1日,俄总理米舒斯京签署命令,终止与芬兰武奥克萨河水电站协议的核心条款,直接针对芬兰三年前单方面停购俄电的行为。 武奥克萨河发源于俄罗斯卡累利阿共和国,下游流经芬兰,1994年俄芬签署协议共建水电站,协议第三、四条明确约定:俄向芬稳定供电,芬需保障电站运营所需的水资源调配,若一方违约,另一方有权暂停对应义务。 关键在于,该协议具备实际履约基础。2009年欧洲遭遇严寒,芬兰电力缺口达12%,俄方通过该电站额外输送15亿千瓦时电力,避免了其工业停产。 当时芬兰能源部官网发文致谢,称“俄电是冬季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十三年后,芬兰率先终止购电协议。 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4月,芬兰以“地缘局势变化”为由,宣布终止所有俄电采购合同,当时俄电占芬兰进口电力的41%。 值得注意的是,芬兰未提前协商,直接通过欧盟“共同能源政策”渠道通知俄方,该操作违背了协议中“提前90天协商”的约定。俄方当时表达了不满,但仍维持电站基础运营,直至此次正式终止补偿性供应条款。 芬兰敢于单方面毁约,表面具备两大支撑条件。一是2023年正式加入北约,认为有军事同盟背书;二是宣称找到俄电替代源,从瑞典、挪威进口电力。但实际数据显示,自停购俄电后,芬兰工业用电成本上涨67%,比瑞典同类企业高出近三成。 以芬兰最大的纸浆企业斯道拉恩索为例,2024年关闭了位于赫尔辛基的一家工厂,直接原因是电价过高。纸浆生产属于高耗能产业,使用俄电时,该厂每吨纸浆的能源成本约80欧元,换购挪威电力后升至134欧元,企业难以承受。 能源稳定性方面同样存在问题。2024年1月北欧遭遇寒潮,挪威为保障本国用电,临时削减对芬输电30%,芬兰不得不启动应急柴油发电机,单月发电成本增加1.2亿欧元。 俄方在停供芬兰后,将这部分电力转售给土耳其和塞尔维亚,不仅未造成损失,还因2024年欧洲电价上涨实现23%的利润增长。 有观点疑问,俄为何不直接全面终止协议,仅停掉第三、四条?这体现了俄方的策略性,采取了一场“规则战”。 协议其他条款涉及水资源分配、环保标准等,继续履行可避免影响下游芬兰民众生活,而终止的条款恰好对应芬兰违约的“购电义务”,法理层面无争议。 这种针对性措施并非首次使用。2023年,波兰单方面停购俄天然气后,俄方同样终止了协议中“优先供气”条款,而非全面断供,既维护了自身权益,又使对方缺乏反制依据。此次对芬兰的操作,是该策略的延续与优化。 更重要的是,此事暴露了欧盟“能源统一战线”的假象。芬兰停购俄电后,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反而增加了俄电进口,2025年匈牙利从俄进口电力占比达58%,较2022年提高12个百分点。欧盟委员会曾要求匈牙利减少对俄能源依赖,遭到匈总理欧尔班反驳:“芬兰有挪威供电,我们有谁?” 部分西方媒体将俄此举解读为“能源威慑”,这属于偷换概念。首先,芬兰率先违约,俄方仅是按协议条款执行,俄罗斯能源部官网公示的协议原文和违约证据链完整,其中还附上了芬兰2022年的终止购电函。 其次,俄从未以能源作为“武器”胁迫他国,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西方对俄实施制裁,当时乌克兰也曾停购俄电,但俄方仍按协议保障了克里米亚地区的供电。 对比之下,美国2024年以“违反制裁”为由,逼迫土耳其暂停从伊朗进口天然气,这属于典型的“能源威慑”。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为遏制苏联,逼迫西欧国家减少对苏天然气进口,推动“能源安全法案”限制技术输出,结果导致西欧冬季取暖成本飙升3倍,工业产能下降15%,最终因各国利益分歧不了了之,反而促使苏联与东欧国家深化能源合作,形成独立能源网络。 俄芬武奥克萨河水电站合作的兴衰,更是当代能源合作政治化的典型样本。三十年合作中,双方通过能源纽带实现资源互补,俄方获得稳定收益,芬兰保障能源安全,这种平衡被政治因素打破后,芬兰付出了工业成本上升、能源稳定性下降的代价,俄方虽通过转售电力减少损失,但也失去了长期合作伙伴。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俄芬协议终止事件更具警示意义:能源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而非政治对抗的筹码。唯有回归互利共赢的本质,坚守契约精神,才能让能源合作真正服务于各国发展与民生改善,这正是历史留给所有国家的重要镜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信息来源:俄罗斯总理签署命令 终止与芬兰能源协议部分条款 环球时报 2025-11-03 09:07北京

0 阅读:41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