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知名反华教授李约翰,在节目当中大谈自己的反华思想,但就在这时主持人,突然对他说道“如果中澳开开战,你们这些华人,都将被关到集中营当中”,面对对方突如其来的言论,李约翰语无伦次起来,开始不断的狡辩自己是澳大利亚人,并不是华人,主持人面对他这种说法,更是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一幕荒诞剧可不是编的,实实在在发生在澳大利亚一档时事评论节目里,后来视频被传到网上,热度居高不下。有人截了李约翰慌不择言的表情包,有人翻出他过往的言论,嘲讽他“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 说起来,李约翰能混到今天这位置,靠的就是这套反华话术,在澳大利亚的舆论场里,这早成了一门心照不宣的 “生意”。 他读大学时选了政治专业,博士阶段专门研究中国南海问题,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什么客观学术,满脑子都是怎么挑出对中国不利的内容拼凑论点,靠着这套路写出了本叫《龙的阴影》的书,硬说中国对全球民主有威胁,哪怕同行都戳穿他数据片面、逻辑牵强,也不妨碍他靠着这本书打响 “反华专家” 的名号。 在澳大利亚,像他这样的人从来不是孤例,反华言论早成了某些人上位的 “捷径”。就像那个叫许秀中的,以前还想当喜剧演员,后来发现普通内容没人看,顶着亚洲面孔骂中国反而能收获掌声,索性钻进了专门搞反华研究的智库。 她写的所谓 “维吾尔人报告” 被专业学者扒出连法律依据都是断章取义的,却照样能靠这个在西方舆论圈混得风生水起,本质上和李约翰玩的是同一套把戏 —— 用华人面孔给反华叙事背书,自己换取名利。 这背后更少不了资本和政治势力的推波助澜。澳大利亚有个叫战略政策研究所的智库,表面标榜独立,实则 70% 的涉华研究都靠美国国务院资助,2022 到 2023 财年光美国的拨款就有近 300 万澳元。 李约翰这类人正好成了他们需要的 “工具人”,机构需要有人输出反华观点交差,他需要平台和经费维持地位,双方一拍即合,至于观点站不站得住脚、有没有违学术良知,根本没人在乎。 毕竟在这些金主眼里,黄皮肤的反华者比白人说一百句诋毁的话都管用,显得 “更有说服力”。 可李约翰大概是演得太投入,真把自己当成了西方话语体系里的 “自己人”,忘了澳大利亚社会里根深蒂固的偏见从未消失。 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华裔只占总人口的 5.5%,却有 37% 的华裔在去年遭受过歧视,18% 还受过人身威胁,超过半数人认为这和恶化的中澳关系直接相关。 更讽刺的是,有议员在听证会上直接逼华裔做 “忠诚度测试”,让他们公开谴责中国,这种只针对华人的刁难,早就暴露了 “血统原罪” 的潜规则。 李约翰天天强调自己是澳大利亚公民,从不提华人身份,说白了就是想靠否定出身躲掉这种偏见,可他忘了,在某些人眼里,黄皮肤黑眼睛就是抹不掉的标签。 主持人那句 “关集中营” 的话看似极端,实则戳中了澳大利亚社会的历史隐痛 —— 二战时美国就曾关押过日裔,而这种基于种族的猜忌从未真正消失。 李约翰的慌乱根本不是因为论点被驳倒,而是被戳穿了 “自我欺骗” 的假象:他以为靠反华就能彻底割裂和华人身份的联系,就能被主流圈子接纳,可人家一句轻飘飘的 “你们这些华人”,就把他精心构建的身份面具撕得粉碎。 他越辩解 “我是澳大利亚人”,越显得可笑,就像那些被要求做忠诚度测试的华裔一样,再怎么表忠心,也绕不过血统这道坎。 视频传到网上后,网友扒出他过往的言论更显荒诞:前几年还在节目里夸夸其谈说中国是威胁,转头被问身份就慌了神,连 “澳洲是法治国家不会这样” 的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要知道,就在今年,悉尼还有华人夫妇被青少年暴力袭击,引发两万多人请愿要求严打犯罪,可当地警方连种族歧视的定性都不敢下。 李约翰天天活在反华话术构建的泡沫里,以为骂中国就能换来安全感,却连身边华人遭遇的歧视都视而不见,这种自欺欺人难怪会被主持人笑出声。 说到底,李约翰就是地缘政治博弈里的一枚棋子,西方媒体需要他的华人面孔撑场面,资本需要他的反华言论换经费,他自己则靠着这套话术混头衔、赚名气,本以为是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没成想被一句戳破身份的话打回原形。 他大概到最后都没明白,靠否定自己的根换来的位置终究是空中楼阁,就像那些靠美国资助的反华智库,一旦断了资金就立马停摆,所谓的 “学术地位” 不过是资本喂出来的幻影。 而他慌不择言的样子被做成表情包反复嘲讽,也成了对这类 “反华工具人” 最辛辣的讽刺 —— 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还谈什么立场和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