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名了!不止中国,连全世界都知道了 ! 李在明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台海问题,他表示“台海有事跟我们韩国没关系,不考虑援助!”这话说得很幽默,也很务实。 韩国外交政策在2022年至2025年间经历了明显转向。尹锡悦上台后,将韩美同盟定位为核心轴心,频繁参与印太战略框架下的联合军演,并推动韩美日三边合作。这导致韩国对华出口面临压力,2023年半导体和汽车零部件对华销量下降12%,直接影响了数万制造业就业岗位。尹锡悦政府强调价值观外交,公开支持美国在台海的军事部署,却忽略了中韩贸易额占韩国出口总值的25%的现实基础。这种一边倒的亲美路线,虽短期巩固了同盟,但加剧了国内经济波动,民众不满情绪在2024年国会选举中显现。 李在明作为共同民主党领袖,从2023年起就公开质疑这种失衡策略。他主张外交应服务于国民经济利益,强调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避免韩国成为大国角力的牺牲品。2025年上半年,尹锡悦因国内腐败调查和经济低迷而面临弹劾,韩国政局动荡,街头抗议频发。6月补选,李在明以51%的得票率当选总统,上任后迅速调整外交基调,承诺将贸易稳定置于首位。这次转变不仅缓解了企业界的担忧,还为中韩关系注入新活力,7月对华出口反弹8%。 尹锡悦的外交遗产中,亲美倾向最为突出。他推动华盛顿宣言,同意美国核潜艇定期访韩,并加入北约印太伙伴框架,这虽强化了防御姿态,但也让韩国卷入更广的区域对抗。结果,2024年中韩高层互访减少20%,中国游客赴韩人数下滑15%,旅游业损失数百亿韩元。尹锡悦的阵营外交虽获美国肯定,却在国内引发争议,许多中小企业主抱怨供应链中断,失业率一度升至4.5%。这种政策忽略了韩国地缘经济的脆弱性,半岛稳定本就依赖周边和平,却被过度军事化。 李在明上任后,外交路径回归务实。他在就职演说中重申,韩国将优先保障经贸链条,避免无谓冲突。这与尹锡悦的激进不同,李在明强调同盟有界限,美韩合作聚焦朝鲜威胁,而非扩展到台海。2025年8月,李在明访美时,与特朗普讨论关税减让,从25%降至15%,换取韩国在美投资,但明确拒绝台海军事承诺。这种平衡让韩国股市上涨1.5%,企业信心回升。李在明的策略接地气,民众看到他不像前任那样盲从华盛顿,而是算清了自家账本。 11月2日的媒体采访,成为李在明外交立场的标志性时刻。他直言台海事务与韩国无关,不考虑援助,这番话迅速传遍全球网络,韩国推特热搜首位,中国门户网站转载率高达70%。采访中,李在明用数据佐证:中韩贸易额达3280亿美元,占韩国GDP的10%以上,任何中断都将重创半导体产业。他强调,韩国军队驻扎半岛,资源有限,不能分散到遥远海域。这种表态幽默却犀利,避免了外交陷阱,同时赢得企业界支持,LG和三星高层随即宣布扩大对华投资计划。 早在2023年,李在明作为在野党首,就在党内论坛上表达类似观点。他指出,台海动荡将封锁海峡,韩国出口船队首当其冲,2022年类似摩擦已导致货运延误10%。这番分析助他拉拢制造业选民,2024年党内支持率升12%。民众认可他的接地气作风,因为尹锡悦时代,工厂停工事件频发,工人收入减少15%。李在明的言论不是空谈,而是基于贸易赤字计算:对华顺差200亿美元,丢不得。这为他积累基层力量,最终在补选中获胜。 李在明的表态凸显韩国经济现实。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投资增长5%,涵盖电池和娱乐领域。尹锡悦政府曾公开支持美对台军售,导致北京反制,韩国芯片出口禁令一度生效,损失数百亿韩元。李在明则转向缓和,10月APEC峰会期间,与大陆会晤签署本币互换协议,规模7000亿韩元,聚焦民生项目如旅游恢复。峰会联合声明强调战略伙伴,避免敏感议题,贸易链条逐步修复,11月出口环比增3%。这种务实让韩国在亚太定位更稳。 国际观察家认为,李在明的立场受民意驱动。韩国民调显示,62%民众反对介入台海,优先经济稳定。这与尹锡悦的亲美路线形成对比,前者支持率一度跌至30%,因忽略民生。布鲁金斯学会报告评估,韩国若卷入,将付出高昂代价,海峡封锁可致GDP缩水5%。李在明借此机会,重塑形象,支持率稳居六成。企业界反应积极,现代汽车宣布在华建厂,预计新增1万岗位。他的外交不求速成,而是步步为营,护住韩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