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业都在“偷”吉利的人,这才是李书福最成功的地方李书福最近有点“烦”。他公开说

涵柏看汽车啊 2025-11-04 22:11:40

全行业都在“偷”吉利的人,这才是李书福最成功的地方

李书福最近有点“烦”。

他公开说,新势力们都在挖他的人,甚至出现整个研发团队被带走的情况。

从威马汽车的沈晖,到小米汽车的胡峥楠,无一不是如此。

表面上,这番吐槽带着几分无奈,像是一位前辈对行业人才激烈竞争的感慨,但当我们深入去看,会发现感慨背后其实是凡尔赛文学在汽车圈的顶流作品之一。

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新势力都盯着吉利?

造车新势力,特别是那些从互联网等领域跨界而来的公司,他们的优势非常明显:擅长用户体验、软件定义和资本运作。

他们的创始团队和高管,往往能迅速构建起一套吸引人的品牌故事和产品理念。

但汽车是复杂的制造业,从一张图纸到一台能被大规模生产的汽车,中间隔着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无数道听着就没那么性感的活儿。

而这些活儿,恰恰需要大量拥有丰富一线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

新势力在发展初期,通常缺乏足够的时间和体系去从零培养这样一支队伍。

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成熟的汽车企业那里寻找“现成”的人才。

吉利是个很特殊的目标。

从吉利体系成长起来的工程师,普遍被认为基本功扎实、熟悉本土供应链并且经历过多个完整车型的开发周期,他们不仅带来了技术经验,更重要是带来了一套成熟的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当一个新品牌的项目需要快速推进时,一个来自吉利的资深工程师往往能更快地融入并发挥作用。长此以往,行业内就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缺人了,去吉利看看。

吉利能成为今天的人才输出高地,并非偶然,根源在于一项长期甚至是反常规的战略:投入重金办教育。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吉利就陆续创办了多所院校,涵盖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完整培养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吉利在教育领域的累计投入超过百亿,培养了超过二十万名毕业生。

在汽车行业普遍追求轻资产、高效率的年代,这种投入巨大的“重资产”模式并不常见。它见效慢,无法在短期内直接转化为销量或利润。

当别人都在抢着做风口上的猪时,吉利却在默默地种树。

然而,正是这项“笨功夫”,为吉利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稳定的内部人才库。更重要的是,这些院校的大量毕业生,并不仅仅服务于吉利自身,而是流向了整个中国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

当其他企业忙于市场竞争时,吉利在同步进行一场关于“人”的布局。

这张牌,它打了将近三十年。

回到开头,当李书福谈及人才被挖走时,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流失”?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核心人才的离开无疑都是损失,但如果把视角拉高到整个行业,这件事就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每一位从吉利走出去的工程师,都像一颗种子,他们会将自己在吉利学到的质量控制理念、成本管理方法、项目开发流程,带到新的工作岗位,当这些人才在不同公司成长为中坚力量时,他们实际上也在无形中,将吉利的制造标准和工程文化扩散到了更广的范围。

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人才得失,变成了一种行业影响力的延伸。

当一个企业的标准,通过人才的流动,逐渐成为行业内的一种通用准则或参考时,这家企业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参与者,而成为了一个“标准制定者”。

李书福的感慨,或许可以理解为复杂的双重情绪:一半是真肉疼,一半是真得意,毕竟自己亲手建立的人才体系得到了行业认可。

不是吗?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涵柏看汽车啊

涵柏看汽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