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22岁的陈薇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火车上,她爱上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男

尔说娱乐 2025-11-05 01:08:25

1989年,22岁的陈薇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火车上,她爱上了比自己大十二岁的男人。父母当场翻脸不同意,未曾想男人直接辞职为爱来到北京。结婚后,男人做了31年家务,他觉得陈薇做家务就是屈才! 主要信源:(中国青年网——你所知道的陈薇还有另外一面) 1989年初春的列车车厢里,阳光透过车窗在书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陈薇低头翻阅着化工原理教材,突然被一阵山东口音的询问打断。 这位来自青岛啤酒厂的技术员麻一铭,正巧对化工专业颇有见解。 两人从专业话题聊到人生理想,十二岁的年龄差在思想的共鸣面前显得无足轻重。 列车驶过华北平原时,窗外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春耕景象。 麻一铭说起自己在啤酒厂的技术革新,陈薇则分享着对未来的学术憧憬。 当列车广播提示即将抵达北京站时,麻一铭小心翼翼地掏出笔记本,留下联系方式的手势格外郑重。 两周后的重逢发生在颐和园。 春日的昆明湖畔柳絮纷飞,麻一铭特意请了年假来京。 漫步在长廊下时,他坦诚地说出思考已久的决定: 愿意放弃青岛的稳定工作,来北京重新开始。 这个承诺让陈薇既感动又不安,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当陈薇带着麻一铭回家见父母时,客厅里的座钟滴答作响。 父亲沉默地泡着茶,母亲则反复打量着这个比女儿年长十二岁的男子。 尽管最初阻力重重,但看到麻一铭的真诚和担当,父母最终选择了祝福。 婚后的生活清贫而温馨。 他们租住在清华园附近的小屋里,麻一铭总是最早起床准备早餐,晚上则亮着灯等妻子从实验室归来。 这种相濡以沫的支持,成为陈薇攻读博士期间最坚实的后盾。每 当实验遇到瓶颈,丈夫的理解和鼓励总能给她新的力量。 2003年非典疫情最严峻的时刻,陈薇的实验室彻夜灯火通明。 有次凌晨三点,她终于观察到关键数据,兴奋地推开实验室门,发现丈夫正裹着军大衣在走廊长椅上打盹。 原来麻一铭担心深夜回家不安全,每天都坚持来接她。 这份在特殊时期的研究成果,后来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突破。 2008年汶川地震后,陈薇主动请缨带队支援。 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她带领团队搭建起临时实验室。 麻一铭则以志愿者身份跟随,每天骑着三轮车穿越危险路段运送物资。 有个深夜突发余震,他第一时间冲进帐篷实验室,协助转移重要样本和设备。 2014年远征西非抗击埃博拉疫情时,陈薇在塞拉利昂的简易实验室里奋战。 当地高温潮湿,防护服内温度常超过40度。 有次连续工作16小时后,她差点中暑晕倒,是当地助手的及时提醒让她避免了危险。 而远在祖国的麻一铭,每天守着越洋电话,直到听到妻子平安的声音才能入睡。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时,陈薇已是军事科学院院士。 大年初二她就带队进驻武汉,在实验室里争分夺秒地开展科研攻关。 最初防护物资紧缺,她和团队克服困难坚持工作。 首批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时,同事们发现她的鬓角已悄然斑白,但眼神依然坚定有神。 在人民英雄颁奖典礼上,陈薇庄重地接过勋章。 台下观礼席的角落里,麻一铭轻轻擦拭眼角。 这个默默支持妻子31年的山东汉子,依然清晰记得初遇时那个在火车上专注看书的姑娘。 从青涩学子到人民英雄,他见证了妻子每一个奋斗的足迹。 如今,陈薇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 每天清晨,她依然能吃到丈夫准备的温热早餐; 深夜归家时,总能看到窗前那盏等待的灯火。 这对夫妻用三十多年的相守,诠释了最朴实的陪伴与支持。 在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的交汇点上,陈薇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需求,用科研成果守护人民健康,展现了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而这段跨越岁月的陪伴,则成为科研路上最温暖的支撑。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