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该是冰冷的计算:从一道“跳楼物理题”说开去 看到那则关于“学生跳楼”物理题的新闻,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题目里写着“生命可以轮回,高考只有一次”,接着就开始计算一个高中生从11楼落下的平均速度。这感觉,就像用尺子去丈量伤痛,用公式去解构悲剧,太冷了。 作业帮下架了题目,这是应该做的。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样一道让绝大多数人本能反感的题目,当初是如何被设计出来,又如何能通过层层审核,最终出现在学生面前的? 这背后,可能不是个别人的“恶毒”,而是一种更深层的“麻木”。 在设计者看来,这或许只是一个“贴近现实”的自由落体案例,甚至可能觉得自己在玩一种“黑色幽默”的梗,试图吸引学生。但他忘了,教育关联着活生生的人。有些现实,是血淋淋的伤口,不能也不该被轻飘飘地拿来当作例题。每一个类似的悲剧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和无数人的心痛。这份心痛,不应该成为我们计算平均速度的背景板。 这件事暴露了一个问题:在某些教育产品里,“人”被抽离了,只剩下需要被计算的“数据”。 当教育走向规模化、流水线化,题目成了海量填充物。为了出新、出奇,一些设计者可能迷失在“创意”的陷阱里,只顾着寻找刁钻的角度,却忘了最基本的底线——对生命的尊重。这道题,就像一台只懂计算、没有温度的机器产出的怪胎。它传递了一个极其错误的信号:个体的生命与痛苦,可以被抽象成一个60kg的质点和一系列物理参数。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它当然要教会孩子知识和公式,但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感受,如何去尊重,如何去爱。同样是讲自由落体,我们用苹果下落,用雨滴坠落,这些例子同样能讲清原理,却不会伤害任何人。教育的温度,就体现在这些选择里。它告诉孩子,知识是用来理解和建设这个世界,而不是用来冷漠地剖析苦难的。 所以,整改不能止于下架。 希望作业帮和所有教育机构,能真正从这件事里吸取教训。这不只是删除一道题那么简单,而是需要建立一套有温度、有人文关怀的审核标准。要明确告诉所有内容创作者:有些话题是禁区,有些伤痛不容调侃。在设计题目时,多问一句:“如果这是我的孩子,他看到这道题会怎么想?” 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我们通过一道数学题教会他们严谨,通过一篇课文教会他们善良,那么同样,我们也不该通过任何一道题目,让他们误以为个体的苦难是可以被如此冷漠对待的。 希望从此以后,我们给孩子出的每一道题,都能经得起良知的拷问。因为我们要培养的,是拥有健全人格的下一代,而不是只会解方程的冰冷机器。 教育 分享今日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