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归国的志愿军遗骸都是从韩国回家的,而不是朝鲜? 首先得明确,志愿军烈士的遗骸不是只在韩国,朝鲜境内多了去了!但为啥咱很少听说从朝鲜接回来?因为停战那会就把事办妥了。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生效,战场上的枪炮刚停,中朝双方就着手处理烈士遗骸的事,那会儿的办事效率可不比现在差。 1954年刚开春,朝鲜就把开城市北郊松岳山南麓的开阔地划出来,专门修建烈士陵园,用来安葬从三八线以南战场搬运回来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这项接运和埋葬工作足足忙活了近一年才收尾,最后陵园里安葬了1.5万多具志愿军遗骸,光是深入地下的大墓穴就修了10个,每个墓穴里都整整齐齐排列着上千具装着遗骸的棺木,再用圆形水泥盖封得严严实实。 这些遗骸大多是第三次到第五次战役期间,志愿军越过三八线作战时牺牲的战士,还有金城战役里突破敌防线牺牲的英烈,当时部队后撤时只能就地掩埋,停战后勤快就集中迁葬到了这里,还有些是在敌战俘营牺牲的战友,虽然有名有姓能和敌方提供的死亡名单对上,但也一并妥善安葬在了这片陵园里。 那会儿不光是开城,朝鲜境内还有不少这样的烈士陵园,比如平安南道、咸镜北道等地,都有集中安葬的志愿军烈士,这些都是停战后短期内就完成的安置工作。 1954年9月,“联合国军”方面还通过朝鲜向中国送还了约1万具志愿军遗体,这些都是在前线壮烈牺牲的烈士,相当于停战后没多久,朝鲜境内能找到的志愿军遗骸就基本都安置妥当了,要么入葬烈士陵园,要么早就送回国内,自然不用后来再折腾着交接。 再看韩国那边的情况,就显得“慢半拍”了。 朝鲜战争结束后,韩国境内的志愿军遗骸大多散落在当年的战场遗址,比如京畿道坡州市这些地方,长期没人系统整理。 直到2000年朝鲜战争爆发50周年,韩国才想起要搞遗骸发掘,最初还是陆军随便管管,到2007年才正式组建国防部遗骸发掘鉴识团,专门负责这事,下设调查、发掘、鉴识等好几个科室,才算把这事当正经工作来做。 坡州那个“朝鲜和中国士兵墓地”是1996年才建的,占地5204平方米,里面埋着367名中国志愿军和几百名朝鲜军人,墓碑上全刻着“无名人”,因为岁月太久,根本没法确认身份。 韩国真正开始规模化归还志愿军遗骸,还是沾了中韩关系发展的光。 1992年中韩建交后,民间一直有呼声让烈士回家,但直到2013年朴槿惠访华时主动提出移交遗骸,两国才正式达成协议。 2014年3月,第一批437具遗骸从仁川机场被专机接回,这才开启了每年交接的惯例。 从2014年到2025年,中韩连续12年交接,总共才接回1011具遗骸,这点数量和朝鲜开城一个陵园的1.5万具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 而且韩国发掘遗骸的过程特别繁琐,2013年12月在坡州发掘时,零下10度的低温里,50多个工作人员挖了一米深才找到骨灰坛,光是清洗干燥遗骸就得两三个月,还要整理遗物、鉴别身份,一套流程下来得大半年。 从2000年到2012年,韩国忙活了12年也就发掘出385具志愿军遗骸,效率低得很。 反观朝鲜,停战后趁热打铁,趁着战场痕迹还清晰,很快就把遗骸收拢安置,哪用等几十年才开始找。 更关键的是,朝鲜境内的遗骸安置是中朝双方共同推进的,属于“自家人办自家事”,不用走复杂的外交程序。 而韩国境内的遗骸,因为当年属于“联合国军”控制区,战后又由韩国政府管理,必须通过两国官方协商才能交接。 1981到1989年间,韩国曾通过朝鲜向中国归还过42具遗骸,1997年又还了1具,这说明早期韩国想还遗骸都得借道朝鲜,因为朝鲜境内的交接渠道早就通了,只是后来韩国有了直接交接的条件,才出现了从韩国接回遗骸的情况。 现在朝鲜境内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都由当地政府妥善管理,清明中秋还有专人除草清理,和国内的烈士陵园一样受敬重。 而韩国境内的遗骸是因为当年没及时处理,拖到几十年后才系统发掘,才显得从韩国接回遗骸的新闻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