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何香凝在逃离香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说:

小史论过去 2025-11-05 14:41:33

1941年,何香凝在逃离香港途中,被一伙人开枪逼停了船,船长绝望了,何香凝却说:“告诉他们,何香凝在船上,要打劫就来吧!” 何香凝1878年出生于香港一个茶叶商家庭,原名何瑞谏。从小拒绝裹小脚,接受家庭教育。1897年嫁给廖仲恺,两人共同投身革命。1903年随丈夫赴日本留学,在东京接触进步思想,学习绘画。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最早的女会员,负责联络和宣传工作,包括设计革命旗帜。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她在香港组织后援,提供物资支持革命军。革命后,她跟随孙中山,继续国民党事务。1924年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推动国民党改组。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遇刺身亡,她处理后事,继续坚持革命路线。1931年参与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主张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移居香港,积极组织抗日活动。 1938年何香凝在香港创办保卫中国同盟,联络海外华侨,募集抗日物资和资金。通过香港渠道,向内地输送药品,支持抗日队伍。保卫中国同盟协调国际援助,她主持多项会议,推动抗日宣传。1941年日军进攻香港前,她已组织多项活动,联络各界人士。日军占领香港后,她成为重点搜捕对象。12月25日香港沦陷当天,在东江纵队和爱国人士安排下,她登上渔船,沿广东沿海向内地转移。船上还有随从和柳亚子等人。东江纵队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成立于1943年,但前身从1938年起开展游击战,护送多名爱国人士。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后,东江纵队前身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接到中共中央指示,组织秘密大营救。营救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800多名文化和爱国人士。游击队分批护送,从香港转移到内地。何香凝的逃离是其中一部分,她乘渔船离开港口。船驶出后,海面起雾,几艘小船逼近,那些人手持长枪,开枪逼停船只。船长听到枪响后停船,认为遇到海匪。船上人员混乱,何香凝指示船长传话自己在船上,让那些人过来打劫。那些人听到后迟疑。东江纵队护送队赶到,自称前来护送,那些逼近的人掉头离开。何香凝对救援人员表示感谢。船继续前行。 东江纵队在营救中建立海上中队和护航大队,开展海上游击战,保护转移路线。香港沦陷时,日军搜捕爱国人士,游击队克服困难,先后营救多名人士,包括国民党官员和国际友人。营救行动在海内外产生影响。何香凝的转移路线沿广东沿海,绕过日军巡逻区。靠近广东沿海渔村后,联络人报告日军沿岸搜捕。她提到曾在日本留学学会日语,可用于应对。东江纵队战士护送队伍上岸,换乘车辆向内地移动。沿途经过山区小路,避免日军哨卡。抵达陆河县后歇脚,继续北上。穿越广东边界,1942年到达桂林。 在桂林,何香凝恢复抗日活动,组织保卫中国同盟分支,联络盟军援助。移居重庆,推动抗日统一战线,参与会议,募集资金支持前线。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继续政治活动。1948年,她与李济深等人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反对蒋介石领导。1949年赴北京,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为民主党派,支持新政权。何香凝继续推动妇女权益,担任全国妇联荣誉主席。1954年起任全国政协副主席,1959年起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席。1960年起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 何香凝一生从事绘画,师从日本画家,擅长花鸟、山水,作品体现革命精神。她的画作如梅花、狮虎,象征爱国和坚韧。1960年代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推动美术发展。她的革命经历从同盟会开始,到抗日营救,再到新中国建设,跨越多个时期。早年与孙中山合作,坚持三大政策。丈夫遇刺后,她独立坚持路线。抗日时期创办同盟,募集海外援助。香港营救体现她的胆识,东江纵队的作用关键。她的活动影响海外华侨,推动抗日统一。 东江纵队在抗日中作战1400余次,歼灭日伪军9000余人,建立根据地。营救行动是其重要贡献,护送包括盟军人员。何香凝的逃离事件成为传奇,体现革命者面对危机的从容。她的日本留学经历帮助应对日军。营救后,她在内地继续工作,支持前线。她的政治生涯在新中国延续,担任多项职务,促进统一战线。她的绘画与革命结合,作品收藏在美术馆。1972年在北京逝世。

0 阅读:86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