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

兰亭说事 2025-11-05 16:55:03

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万官兵带着农具扎进荒原,零下三四十度的天刨冻土、挖沟渠,冻土硬得能磕崩锄头,大伙儿呼出的白气转眼成霜,硬是凭着“向荒原要粮食”的狠劲,把沼泽遍布、荒草没腰的“北大荒”,改成了年产百亿斤粮食的“北大仓”。 可连种几十年,这黑土地就像吸空了养分的海绵。农业部数据显示,刚开垦时黑土层有一米厚,攥着能出油,现在平均只剩30厘米;有机质含量从11.8%降到最多6.6%,足足少了一半。 更揪心的是黑土在慢慢“跑掉”。夏天暴雨冲、冬天融雪浸,一年要流失0.7到1厘米表层土。要知道,自然界长1厘米黑土得400年,这么流下去,再过几十年就成了贫瘠的“破皮黄”,粮食产量得减半。 湿地也没逃过,三江平原的湿地比1949年少了72%,丹顶鹤的家缩了85%。早在上世纪90年代,八五九农场的葛柏林就看明白了,他把13亩开荒地换回来保护,自掏12万堆土坝,成了自费护湿地第一人。 2001年,黑龙江省下定决心:不适合种的地全退耕,种树种草修湿地。2014年,挠力河湿地率先搞试点,11个农场的耕地陆续退出,当年就完成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退耕还湿任务。胜利农场的湿地里,至今能看见生锈的小拖拉机,默默说着耕地变湿地的故事。 退下来的地咋养?七星农场搞了500万亩黑土保护,化肥减量,秸秆打碎还田,耕地轮流休养生息。红卫农场更洋气,架起5G基站,3600亩示范田成了智慧农业样板,精准施肥浇水,不用靠透支土地产粮。 国家2021年又出台黑土地保护工程,投65亿推广“梨树模式”,用秸秆盖田保水,效果立竿见影。 这些年的功夫没白费。现在挠力河湿地里,塔头草挤挤挨挨,河水清得能看见鱼,白鹭、丹顶鹤到处飞。红旗岭农场给候鸟喂了两万多斤粮食,搭了鸟巢,三年孵出22只东方白鹳,千鸟湖甚至出现700多只的大集群。东北林大教授去调研,发现鱼类比8年前多了不少,生态真的活过来了。 有人担心退耕会缺粮?其实不用怕。北大荒这些年每年照样交400亿斤粮食,实现了“十九连丰”。 黑土有机质一年增0.2%,水土流失少了70%,土地越养越肥,反而能长久产粮。红卫农场还搞起“农业+旅游”,湿地成了景点,日子更红火了。 当年垦荒是为了吃饱饭,如今退耕是为了长久吃饱饭。那些退下去的耕地,不是浪费,是给黑土地留的喘息机会,更是给子孙后代留的饭碗根基。

0 阅读:0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