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好后,对于志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东大而言,必须抓住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夺中企资产这根难得的“橄榄枝”,出重拳、下狠手,从重从快从狠摧毁的荷兰经济命脉,目的有三。 一是立规,二是立威,三是立信,告诉所有国家和国际大公司,中国历来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若犯我我必狂人,以中国打交道、做生意必须以言为本,以义取利。 1952年荷兰颁布的《商品供应法》,本是为应对战后物资短缺的应急法案,却在2025年被用来为强夺中企资产背书。 这种时空错位的荒诞,恰似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用武力垄断香料贸易,如今却用法律外衣包装掠夺行径。 当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半导体时,他们选择性遗忘了这家企业90%的产能依赖中国市场的事实——就像当年英国用“自由贸易”之名打开中国市场,却用鸦片摧毁本土经济。 这种掠夺逻辑在数据面前不堪一击。安世半导体被接管后,欧洲车企的芯片库存仅能维持18天生产,而中国反手限制稀土出口,直接导致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镜片镀膜生产线停摆。 英国《金融时报》算过一笔账:荷兰每冻结1欧元中企资产,自身将损失4.7欧元相关产业收入。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买卖,暴露出荷兰在霸权逻辑下的战略短视。 中国对稀土的掌控远超外界想象。2025年全球已探明稀土储量中,中国占比37%,且掌握着17种关键稀土元素的提纯技术。 当荷兰政府强夺安世半导体时,他们没料到中国会祭出“稀土断供”这张王牌——阿斯麦的EUV光刻机需要用到17种稀土元素,其中镝、铽等战略物资90%依赖中国供应。这种“卡脖子”战术,让荷兰光刻机产能在三个月内暴跌42%。 但中国的反制远不止于此。在江西赣州,全球最大的稀土永磁体工厂正开足马力生产,其产品不仅供应特斯拉,还出口给荷兰风电设备制造商。 这种“你断我芯片,我断你风机”的精准打击,让荷兰陷入两难:要么放弃对华技术封锁,要么承受产业空心化代价。就像19世纪美国用棉花贸易绑架英国经济,如今中国正用稀土重塑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安世半导体事件暴露出西方商业规则的脆弱性。当荷兰政府依据70年前的法律强夺中企时,中国选择用21世纪的产业链实力说话。 在江苏盐城,闻泰科技仅用45天就重建安世半导体中国分部,其产能恢复速度让荷兰始料未及。这种“东方速度”背后,是中国在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从硅片制造到封装测试,80%环节实现国产化。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乾隆皇帝用“天朝物产丰盈”回应贸易请求,最终导致鸦片战争惨败。228年后的今天,中国在安世事件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智慧:既不盲目退让,也不蛮横对抗,而是用产业链实力重塑规则。 这种转变堪比郑和船队用瓷器换回香料时暗藏的航海图——表面是平等交易,实则掌控贸易通道。 在数字时代,中国正用“新基建”编织新的全球网络。当荷兰冻结安世半导体时,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建的“数字丝绸之路”正在铺设海底光缆。 这条连接马六甲海峡的光缆,数据传输速度比传统海缆快3倍,恰好绕开荷兰控制的鹿特丹港。这种“你封锁港口,我打通海底”的策略,与当年张骞凿空西域异曲同工。 战略推演:三种剧本下的全球格局。剧本一:规则重构。若荷兰归还资产并道歉,中国可能推动建立“跨国企业保护公约”。 剧本二:技术脱钩。参考1980年代日美半导体战争,美国可能联合荷兰升级对华技术封锁。但中国已布局“28纳米突围计划”,中芯国际的成熟制程芯片良品率达92%,足以支撑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战略产业需求。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可能让荷兰光刻机沦为博物馆展品。 剧本三:阵营分化。借鉴冷战时期的“两个平行市场”,中国或与欧盟建立“绿色技术联盟”。德国汽车产业已出现分化迹象。 安世事件发生后的第48小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发表声明:“任何滥用规则的行为都将损害创新生态。”这句话道出国际社会的心声。 当荷兰政府冻结中企资产时,他们忘记了中国每年为全球贡献28%的发明专利;当美国挥舞制裁大棒时,他们忽视了华为5G基站正在为非洲54国架设信息桥梁。 历史终将证明:任何试图用霸权逻辑改写规则的行为,终将被时代抛弃。就像郑和船队用六十载春秋绘制《航海针经》,中国正用产业实力书写新的全球贸易宪章。 当福建向金门输送的电力点亮台湾夜空,当中欧班列穿越哈萨克斯坦草原,这才是对“强权即公理”最有力的回应。毕竟,能让你安心做生意的时代,只有规则共治的时代。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