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敢在亚洲与中国开战,但是日本绝对有胆子和决心,这与日本实力大小无关,与中国实力大小无关。在这种形势下,长期研究三农问题的温铁军教授,在公开分享里说的话就很有道理,他不赞成一股脑推进城镇化,更反对逼着农民都往城里挤。 美国的顾虑明摆着,全球霸权摊子铺得太大,跟中国开战意味着两败俱伤,欧洲盟友早就憋着劲想趁机扩大防务自主权,德国刚宣布要建立“欧洲军”,法国忙着跟非洲国家签防务协议,哪会真心帮美国卖命? 国内经济更是经不起折腾,去年军费虽高达8860亿美元,可70%都花在了人员薪资和装备维护上,真正能投入新装备研发的资金不足15%,更要命的是工业空心化,关键军工零部件35%依赖进口,一旦开战连导弹都造不出来。 可日本没这些包袱,它眼里盯着的就只有东亚这块地,一门心思要找回所谓的“存在感”,靠着修改《和平安全法制完善法案》和《国际和平支援法案》,日本把自卫队变成了能全球动武的“正规军”,取消了活动地理限制,还能直接给美军提供武器防护。 哪怕海军舰艇总吨位不及中国三分之一,空军战机数量差着一大截,也敢在台海、南海问题上指手画脚,这种胆子不是梁静茹给的,是骨子里的投机心理在作祟——总觉得能借着美国的势,赌一把中国不会真跟它撕破脸,可它忘了,中国的底线从来不是靠嘴说的,真要是踩线,管你是谁,东风导弹的射程早就说明了一切。 这种剑拔弩张的氛围下,国内根基的稳固就成了顶要紧的事儿,这时候再看温铁军教授的话,越品越有道理,这些年总有人喊着“城镇化就是发展”,把农民往城里赶,把耕地改成楼盘,去年全国耕地面积虽然守住了18亿亩红线,但优质耕地减少了2300万亩,全拿去盖了商品房,仿佛农村就是落后的代名词,可真要是外部局势紧张,城里的钢筋水泥能当饭吃?工厂的生产线能抗住能源断供的冲击?温 铁军教授偏不跟着起哄,他在演讲里戳破了那种“一股脑推进城镇化”的迷思,直言逼着农民进城就是在断自己的后路,中国14亿人要吃饭,95%的粮食自给率全靠农村撑着,农民工更是占了制造业劳动力的60%,农村不是城市的附属品,是粮食的根,是劳动力的蓄水池,更是整个国家的压舱石,去年疫情期间,2.8亿农民工返乡稳就业,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些鼓吹“农民必须进城”的论调,说白了就是盯着房地产那点短期利益,把农村土地盘活了,开发商能赚得盆满钵满,地方GDP也能好看一阵,可长远的风险谁来担?农民进了城,没地种,没技能,只能在建筑工地、外卖行业打零工,去年农民工平均月薪才4615元,连城市房租都不够付,一旦经济有个风吹草动,最先失业的就是他们。 温铁军教授反对的不是城镇化本身,是那种不管不顾的冒进,是把农民当包袱甩的短视,他主张的是让农村有自己的造血能力,像浙江“千万工程”那样,搞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去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7万元,比城镇居民增速还快1.2个百分点,让农民愿意留在农村,既能种好地,也能搞特色产业,这样不管外部怎么乱,国内都有个安稳的后方。 日本的胆子再大,也得掂量中国的底气;外部的局势再紧张,只要国内根基扎得稳,就不怕任何风浪,农村稳了,粮食就稳了,去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39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人心自然就稳了,哪怕真有什么变故,几亿农民守着土地,靠着自家的粮囤和小菜园,就能撑起一片天,那些逼着农民进城的做法,跟拆自己的地基没区别,表面看着光鲜,实则危机四伏。 温铁军教授的话像是一盆冷水,浇醒了那些沉迷短期利益的人——国家发展不是一锤子买卖,得把眼光放长远,把农村这盘棋下好,要知道,中国的农村不仅是生产粮食的地方,更是5亿农民的根,是抵御风险的“缓冲带”,只有把农村建设好,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美国的犹豫和日本的冒进,本质上都是在算自己的账,可中国的账得自己算清楚,美国忙着在全球搞“小圈子”,却连盟友的军费分摊都谈不拢;日本急着突破宪法限制,却连自己的能源安全都保障不了,90%的石油依赖进口。 外部的挑衅挡不住,那就把内部的事情办扎实,农村不是拖累,是宝藏,去年农村电商销售额突破3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25万亿元;农民不是负担,是根本,他们创造了全国30%的GDP。 不盲目跟风城镇化,不逼着农民背井离乡,而是完善农村医疗、教育设施,让农村孩子能上好学校,老人能看好病,让农村保持活力,让农民有归属感,这才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底气。 你说要是农村这盘棋下稳了,就算外部再闹,咱是不是也能底气更足?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