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陆军副总司令刘湘滨,在接受赵少康采访时说台湾是一个岛,制空权、制海权是关键,台湾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如果打地面战,战场在台湾,损失会非常大! 本文将从硬件的虚实、人心的向背与外部环境的制约三个维度,深入剖析台湾面临的结构性防务困境,这或许能解释其为何陷入“越备战越危险”的悖论。 台湾的防务预算持续增长,2025年已达到创纪录的6800亿新台币。这笔巨款看似庞大,却要维持一支装备老化的军队。 其空军主力F-16V、幻影2000等战机总数约330架,其中62%的战机服役已超过20年。 海军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41艘主要舰艇中,驱逐舰的平均舰龄高达31年。潜艇部队仍在使用上世纪80年代的旧型号。 在2024年的环台军演中,解放军出动了120架次军机,而台军仅能起飞48架次应对,差距明显。 被寄予厚望的“不对称战力”也充满疑虑。审计部门披露,“爱国者”导弹系统的实战拦截率不足30%,远低于宣传的85%。 所谓的“地下机库”等坚固工事,其具体位置早已被卫星侦察掌握,战时生存能力成疑。 装备更新既受制于人,又力不从心。美国一笔价值约200亿美元的军售订单,存在延迟交付与涨价问题。 岛内自研项目同样步履维艰,海鲲号潜艇试航被迫推迟,“震海”计划中的新型战舰项目也已停滞。 对手的实力则在形成代际超越,仅解放军东部战区公开的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数量就超过500架。 该战区拥有的052D和055型驱逐舰数量达到18艘,并已构建起包含预警机、电子战机的完整作战网络。 比硬件老化更致命的,是防务体系内部“人”的危机。志愿役士兵的缺员率高达28%至30%,新兵的训练周期甚至从四个月压缩到两个月。 兵源的数量与质量都亮起了红灯,防卫意志正从根基处被侵蚀。 骨干军官正用行动表达他们的失望。因不堪繁重的文书工作和脱离实战的训练,宁可自费赔款也要提前退伍的军官人数,从2020年的401人激增至2024年的1565人。 演习中的细节也成为士气风向标。在2025年的汉光演习中,不仅出现了云豹车故障,更有直升机演练高层撤离的科目,这被广泛解读为“练逃跑”,严重打击了基层官兵的信心。 社会层面的共识同样存在裂痕,约六成年轻人表示不愿为“台独”而战,台湾的防务问题无法脱离外部环境。 美国在其2025年《印太战略报告》中,已明确将“不直接军事介入台海”作为核心原则。美军印太司令阿奎利诺也承认,美军集结兵力需要7至10天,远水难救近火。 兰德公司2025年的报告进一步指出,美军若介入台海将承受重大损失,其在西太平洋的基地完全处于解放军东风导弹的射程之内。 东盟等区域国家在2025年发表联合声明,明确表示不会介入台海争端,凸显了台湾在地缘上的孤立。 经济上的脆弱性是另一重枷锁。台湾是外向型经济,高度依赖进出口。两岸2024年的贸易额高达2800亿美元,台湾方面享有约800亿美元的顺差。经济命脉与大陆紧密相连。 其生存资源更依赖海上运输线。70%的石油、85%的粮食需要进口,天然气储备仅约11天。美军推演认为,解放军可在72小时内完成海上封锁,届时台湾经济将迅速休克,股市崩溃,失业率飙升。 综合来看,台湾正面临一个由硬件失灵、人心失向、外援失效构成的系统性困局。刘湘滨的“大实话”精准概括了这一点。单纯堆砌武器、增加预算的道路,已被证明无法换来安全。 真正的安全感,或许源于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清醒认知,而非一场胜算渺茫的军备竞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