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行为其实比欧洲对俄罗斯的做法还要严重。欧洲冻结俄罗斯的资产,目前也只是敢动

景铄看科技 2025-11-06 13:29:54

荷兰的行为其实比欧洲对俄罗斯的做法还要严重。欧洲冻结俄罗斯的资产,目前也只是敢动用冻结资产的收益,从不敢直接动用本金。但是荷兰这次却是直接劫夺了我们中企100%的全资子公司。 这次事件的核心是中国通信企业在荷兰的子公司遭到强制剥离。据荷兰本地媒体报道,荷兰情报机关指控这家中企子公司可能通过设备“潜在收集数据”,于是建议政府采取行动。   随后,荷兰政府迅速执行相关禁令,法院也裁定该公司必须切断与中国母公司的所有联系。   最让人震惊的,并不是对某一技术的审查,而是这种审查的直接后果竟然是100%的资产剥离。   在没有明确证据、没有充分听证程序的前提下,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完成了对民营企业资产的完全接管。   这种行为放在任何国家的法律体系中,都是极其激进的操作。而当我们再看欧洲对俄罗斯资产的处理方式时,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更加讽刺。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欧盟对俄罗斯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制裁,冻结了大量俄方在欧洲的资产。   但即便如此,这些资产至今依然在账面上保留,欧洲各国在是否动用本金的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   哪怕是利息的使用,也是经过无数轮谈判与法律论证后才小规模试点推进的。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一再强调“资产不可擅动”的法律原则,反复承诺冻结不等于没收,强调保护私人财产权的基本精神。   而如今面对中国企业,荷兰却毫不犹豫地越过了这条底线。这不禁让人疑问:欧洲的法律精神,是不是只在特定国家面前才有效?所谓的产权保护,是不是可以根据政治需要来“选择性执行”?   从逻辑上讲,如果一家企业确实在技术上存在安全隐患,当地政府完全可以依法展开调查、限制特定业务,甚至强制整改。   但直接将全部股权剥离、剥夺公司经营权,这种“终极手段”显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传递一种信号。   这个信号非常明确:中国企业在欧洲的资产安全,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保障。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操作一旦被“合法化”,其他国家是否也会有样学样?一旦“国家安全”成为万能借口,企业在海外经营的基本信心将受到极大影响。   荷兰在此事中的态度之所以引起广泛争议,还因为它一向被视为欧洲最开放、最尊重法治的国家之一。 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荷兰在推动自由贸易、维护商业秩序方面有着悠久传统。在过去几十年中,很多中国企业选择将欧洲子公司设在荷兰,正是看重其稳定的法律环境与开放的市场机制。   而这次事件却让这种信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为了合规投入巨资,建立团队,进行本地化运营,结果却被一纸“安全评估”全盘否定,不仅资产被剥离,声誉也受到严重损害。这种做法已经超出了国家安全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有组织的市场排斥。   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中国企业在海外如何应对“非市场化”的风险?过去我们过于相信“商业归商业、政治归政治”的逻辑,但现实却一次次打脸。   在当前国际局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企业的出海策略必须更加稳健、更加注重风险防控。   同时,国家层面的法律支援、外交协调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强化,不能再寄希望于对方的“自律”或“法治传统”。国际规则的建立从来不是一厢情愿,而是实力与利益博弈的产物。   荷兰这次的行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个案处理,而是对整个国际投资秩序的一次冲击。   它打破了产权神圣的底线,也挑战了中欧之间建立多年的信任基础。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既要坚定维护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也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如何构建更加稳定、公正的国际商业环境。   不能让“安全”变成打压竞争对手的工具,也不能让“法治”变成政治意志的遮羞布。   回过头来看,欧洲对俄罗斯资产的处理,哪怕再复杂再敏感,依旧维持着基本的法律尊重。   而对中国企业,荷兰却选择了最激烈的方式,直接动用国家机器剥夺企业资产。这种区别对待的态度,无疑暴露出深层次的偏见与不平等。   我们不能不警惕,也不能不回应。毕竟,今天是荷兰的子公司,明天可能就是其他行业、其他国家的投资项目。保持警觉,就是守护未来。   素材来源:荷兰政府突然“冻结”中企子公司,背后推手曝光! 2025-10-15 10:37·环球时报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景铄看科技

景铄看科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