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直白表达:美国可以不履约,但中国不能不履约。我们确实想脱钩,但你得给我们点时间。 2018年特朗普上台后,美国以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发起301调查,很快就加征了上千亿美元的关税。中国没闲着,回击了同等规模的报复措施。双方拉锯一年多,到2019年底,总算签下第一阶段协议。中国承诺在两年内多买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涵盖农产品、能源和制造业产品,还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规则。协议一签,美国那边先松了口气,部分关税暂停了,中国也开始采购大豆、猪肉这些美国出口主力。但执行起来,就露馅了。到2020年疫情一闹,全球供应链乱套,中国采购目标只完成了57%左右。2021年拜登接棒,戴琪接任贸易代表,她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重申要严格执行协议,可美国继续保持对华高关税。 转到2024年,事儿开始发酵。5月14日,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301关税的四年审查报告,结论是中国的做法还是“非市场行为”,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问题没解决。所以决定保留现有关税,还针对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这些战略领域,加征新关税,税率从25%提到100%。这报告厚厚一摞,数据堆得满满当当,列出中国补贴国企、强制技术转让的例子,美国企业反馈的损失也一条条摆出来。戴琪在报告发布会上直言,这些措施不是惩罚,而是保护美国工人和创新。结果呢?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电动车直接凉了,价格竞争力没了,美国本土车企松口气,但消费者买单,车价水涨船高。 2025年10月的301调查,更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总统直接下令,贸易代表办公室要查中国第一阶段协议的落实情况,重点看采购承诺、知识产权执行和金融服务开放。公告里写得清清楚楚:如果发现中国没完全兑现,会启动新关税或限制措施。这调查一启动,市场就抖三抖,道琼斯指数小跌0.5%,中国股市的科技板块也跟着绿了。为什么现在动手?因为协议到期两年多了,美国觉得该算总账了。中国采购了部分农产品,但能源和制造业目标差了不少,知识产权案子虽有进展,可美国企业抱怨盗版和假货还是老问题。调查周期预计六个月到一年,到时候结果一出,谈判桌又得摆上。 脱钩这事儿,美国喊得响,但干得慢条斯理。戴琪多次表态,不是彻底断绝,而是“有序脱钩”。为啥?制造业回流不是说搬就搬的。美国芯片法案砸了520亿美元补贴,英特尔和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建厂,可工人培训、设备调试得花两年。稀土这块更麻烦,中国占全球加工90%,美国得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挖新矿,勘探许可、环保评估一堆关卡,得三五年见效。2024年,美国商务部还推“朋友圈供应链”计划,拉着日本、韩国和欧盟一起分担风险。结果是,美国进口从中国比例降了,从2018年的21%到2024年的13%,但全球通胀也跟着上行,供应链成本涨了15%。 这政策对美国经济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制造业岗位回流,2024年新增10万蓝领工作,集中在锈带州,拜登中期选举时这张牌打得响。另一方面,消费者遭罪,沃尔玛货架上的中国制造家电贵了20%,中产家庭开支压力大。企业也头疼,苹果公司供应链一半在中国,强行转移越南和印度,物流延误率升了30%。中国这边呢?出口多元化加速,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销量翻番,2024年对美出口只占总量的16%,缓冲了不少冲击。但高科技领域卡脖子,华为、中兴的芯片进口受限,研发投入得加码。 国际上,这波操作搅和不小。欧盟跟着学,2024年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税率38%。日本和韩国夹在中间,韩国三星一边在美国建厂,一边在中国扩产,左右为难。WTO那边,美国继续挡规则改革,戴琪在2024年部长级会议上强调,多边体系得服务美国利益。军事上,美中摩擦加剧,美国在印太部署更多军舰,台湾地区2025年军购预算涨15%,买了F-16战机和鱼叉导弹。但贸易和军事实事儿分开说,301调查纯经济牌,不直接碰红线,可间接推高紧张度。 展望未来,这脱钩节奏美国自己说了算。协议是双向的,他们自己也没取消所有关税,农业补贴照发不误。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么深,硬脱钩等于自断臂膀。这场拉锯战还长着,美国要时间,中国得警惕,别让对方拖着节奏走。
